陶然亭的雪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作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俞平伯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空樱郑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人物生平清光绪廿六年(1900年)1月8日,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民国四年(1915年),他人苏州平江中学读书,半年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民国六年(1917年),俞先生与杭州闺秀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俞先生的岳父许引之是名副其实的业余昆曲家,妻子的姐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夫人,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民国七年(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民国八年(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民国十年(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1]民国十一年(1922年)1月,他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月刊。同时他也研究古典文学,上自《诗经》、《楚辞》,下至清人的诗词都广为涉猎,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授清词、戏曲、小说及中国诗歌名著选等课目,诗词、散文著作宏富,成就卓著。民国十三年(1924年)冬,俞先生认识了昆曲艺术家陈延甫。陈是嘉兴人,精通昆曲三百多折,还能吹笛。俞先生就聘请他到老君堂拍曲,每周两次,这样就有了更多学习昆曲的机会。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俞平伯搬家到了清华园南院七号,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秋荔亭”,“秋荔亭”成了清华昆曲爱好者的活动场所。1933年上半年,他又邀请笛师何金海到“秋荔亭”吹笛,相约校内外昆曲同好来度曲清唱。许宝驯能唱整出的戏,俞平伯虽歌喉不亮,但拍曲的功夫日益老练。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以满腔爱国激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奋笔书写《救国及其成为问题的条件》、《困难与娱乐》等文章,又号召青年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救中国。民国廿三年(1934年)初,俞平伯邀请陈延甫二次北上,俞平伯牵头,陈延甫拍曲,清华园汇聚了不少昆曲爱好者,“秋荔亭”内雅音不绝。那年的一个仲夏夜,在水木清华的工字厅水轩,他们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曲集。第二年正月,他们在那里再次集会,俞平伯演唱了《紫钗记》、《单刀会》和《玉簪记》中的曲子各一折。这一次,虽然还没有正式结社,但他们已经确定“谷音社”的名称,希望昆曲“空谷传声,其音不绝”。民国廿四年(1935年)3月17日,谷音颂晌社在清华园俞平伯的寓所正式召开成立会,俞先生被推为社长,他亲自撰写了《谷音社社约》和《周期细则》。在社约引言里,俞平伯历述了歌诗曲乐在陶冶人们性情和操守方面的功绩,以及昆曲的发展史,明确了谷音社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涵咏风情,陶写性情”,“发豪情于宫徵、飞逸兴于管弦”,也是要承担起拯救昆曲的责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他参与发表“十三教授《保障人权宣言》”,斗颂抗议北平宪警夜人民宅肆行搜捕事件。1949年1月,俞平伯与北京文化界教育界民主人士及北大、北师大等院校30名教授发表对全面和平书面意见,一致拥护共产党。1952年,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研究》。1952年又将《红楼梦辨》修订为《红楼梦研》。1954年起陆续出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读)红楼梦>随笔》。1954年3月,复于《新建设》杂志发表《红楼梦简论》。同年9月,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1956年8月,在当时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又亲自拟订《章程》和《同期公约》。曲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使这部名著摆脱了冗长的结构,以全剧的形式恢复了她的舞台生命。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牡丹亭》,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1959年10月,作为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献礼,《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作为当年惟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也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干校回到北京,他们的生活恢复了相对平静,俞家又可以听到优雅的昆曲唱腔了。1975年,俞平伯新创作了《鹧鸪天·八十自嘲》词,曲友们在俞家雅集清唱。1979年12月,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俞平伯出席了首次演出招待会,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担任社务工作,但时常关心曲社情况。1981年4月,他为京昆名家俞振飞著的《振飞曲谱》作序,精辟定义了“水磨调”及其源流。1986年,应香港i联书店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邀请,俞平伯赴港举办“《红楼梦》研究”学术讲座。[1]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葬于北京福田公墓。散文专集《冬夜》自序,清河坊(1922年);《孤坟》序,秋荔亭记《近代散文钞》跋,秋荔亭随笔;《西还》书后人力车;《燕知草》自序,山阴五日记游;《忆》自序,身后名;《致死者》序,随笔两则;重刊《浮生六记》序,谈虎丘截;代拟吾庐约言草稿(代序),陶然亭的雪;重印《人间词话》序,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谷音社社约引言为暴春霆题其先德《林屋山民馈米图》;跋《灰色马》译本为何经海募款启[3]作品特色散文特色俞平伯的散文得益于晚明名士派小品,但不是着意的摹仿或沿袭,更多的是一种异代同声的交融共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精神活动,任何共同的趣味或倾向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造就,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印记。[4]俞平伯的散文属周作人的“美文”一派。他20世纪的散文集有《燕知草》和《杂拌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六月十八夜》都是散文中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情景交融,景色朦胧,是他散文的代表作。《陶然亭的雪》中,冬日黄昏的迟暮,为静穆凄清之情浸染,在记叙、抒情中又生发一些悠闲的意想,情、景、理、趣水乳交融、笔浓而意淡。《西湖六月十八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倦意朦胧的西湖的变幻的美,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俞平伯的散文很少触及重大现实问题,而以独抒性灵见长。用笔细腻、意境朦胧而灵动、闲适而伤感,语言运用透出古代文学的深厚传统的影响,被周作人誉为“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但有时描写繁缛、用力太过,少了天然之趣。[4]新诗特色朦胧的意境俞平伯认为:“朦胧的诗句多半是极空灵自然的,虽然平常喜欢堆砌雕琢的诗人,也会有与平素作风相反的作物露出来”,并进一步指出“朦胧是成诗的一条捷径,意识好比一条沟,目不及瞬,它已一跳而过,诞登彼岸了,意境的朦胧感正是俞平伯新诗创作上的鲜明的艺术特色之一。[5]哲理之思除了朦胧的意境,以哲理入诗是他新诗的另一艺术特色,诗人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理解,提炼升华为闪耀着思想火花的哲理,从而成为诗篇所表达的主题。[5]音律美在新诗的语言方面,由于俞平伯自幼受古典文化熏陶,旧学功底十分扎实,他的语言凝练自然、清新雅致,感情真挚从而形成了写景抒情,清新婉曲的艺术特色。注重语言的锤炼,试图用最恰当的词句和最简练的篇章来传达思想情感,这体现了俞平伯对艺术苦心造诣的追求。好诗具有醒目的意向、巧妙的言辞、适当的节奏,能动人之情、启人之思想,并没有新与旧、现代与古典之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许多艺术优长并没有被他抛弃,因而他的诗作元“沓冗和参差”的词句,反多了“铿锵人耳的音律”之美。[5]轶事典故红学之缘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他认为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的,出版了新红学的代表作——《红楼梦辨》。这是他对《红楼梦》研究划时代的贡献。1952年又将《红楼梦辨》修订为《红楼梦研究》。1954年起陆续出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读红楼梦>随笔》。1986年,应香港i联书店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邀请,俞平伯赴港举办“《红楼梦》研究”学术讲座。[1]昆曲之情俞平伯是昆曲爱好者,致力于昆曲的传承与保护。1935年3月17日,在其清华园寓所召开谷音社成立大会,被推为社长。他撰写了《谷音社社约》和《同期细则》,指出谷音社旨在“发豪睛于宫微,飞逸兴于管弦”。1956年8月,俞平伯又发起成立北京昆瞳研习社,担任主任委员,亲自拟订《章程》、《同期公约》,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牡丹亭》。01958年l0月,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试演《牡丹亭》,周恩来、陈叔通、叶圣陶等观看演出。1959年l0月,《牡丹亭》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轰动一时。北京昆曲研习社除了发掘传统剧目外,还改编、创作不少新戏,以反映新时代。[1]张贤亮与俞平伯¥5.9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陶然亭的雪陶然亭的雪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作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俞平伯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
相关文章
-
rylynn这首曲子创作背后的故事,详细的背景
2023-04-12 09:01 阅读(642) -
骁歌曲的创作背景
2023-04-04 13:46 阅读(539) -
周杰伦创作过哪些歌曲?
2023-03-30 09:50 阅读(614)
1 胡锡进喊话教材插图创作者出来说话,你认为教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629 阅读
2 子曰秋野咿呦创作背景
617 阅读
3 陈思成创作的歌曲有哪些?
590 阅读
4 我的奋斗(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创作的自传)
558 阅读
5 风吹麦浪(李健创作的歌曲)
62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