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液源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女儿”张静初在看完预告片后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冯小刚透露,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影片赏析 不计成本打造地震场面 众主创忆重拍经历 《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的灾难片,“如何真实表现那场毁灭一座城市和几十万人生活的灾难”依然是整个创作团队必须直面的难题,实际情况也是困难重重,几经跌宕。“最艰难是对整个地震氛围的营造,这个效果的营造对技术要求很高。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请韩国的、英国的、南非的等等,大家一块儿来做这个事。” 导演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关于冯导提到的“地震氛围”,监制陈国富也曾表示,“如何在技术层面真实反映地震实况,这个挑战远超出华语片技闹拦态术水平。过去我们拍地震只是抖镜头,演员在想象中跟着动,镜头跟演员的震动无法同步,然后通过很多短暂的镜头连接在一起,眼尖的观众能察觉不是整个场景在晃动,是虚拟的。如果要达到真实的效果,要把景搭在整块能震动的装置上。另外,景还要分成震前跟衡枯震后,震垮的景不能单纯用爆炸完成,必须符合灾区的情况。电影中这短短几分钟的戏全是突破。” 在谈到拍摄地震场面的投资时,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首次回忆起了这次的重拍经历:“一开始我们运用了比较传统的方法来拍摄,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震颤等场面,用传统拍摄方法会限制导演的画面感,因为这种方法通常不会有大场面的感觉,尤其是没有一个连续感。首先观众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别,其次镜头是不连贯的,这个肯定会严重影响视觉冲击力。所以我们最终经过权衡决定更换另一种拍摄方法。剧组动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拍摄设备,让景别的大小和镜头的连续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标准,但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们的拍摄期拖长了一个多月。” 据悉,王中磊先生所提到的“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学名是自英国的Motion Control摄影机(简称mcc),这种昂贵设备以前只在拍广告时使用,它的原理是把机器放置完毕,把整个长镜头设计好,以后这个机器则可以不动,一层一层拍,每次完成一个镜头为六层。因为机器不动,人在那一遍遍拍,从现场看完全是人为机器服务。据制片人胡晓峰透露:“这台设备一天至少人民币五万,因为需要提前试验和安装,从英国来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加上他们的差旅和指导费,就可想而知这个镜头是多少钱了。” 冯小刚导演透露,“因为mcc能保证每一次镜头运动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轨迹完全一模一样,所以《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需要6次拍摄才能把镜头合成在一起做出效果,都是依靠mcc完成。”
相关文章
-
地震(朱茵演唱歌曲)
2023-05-09 13:15 阅读(606) -
地震目录
2023-04-20 08:54 阅读(596) -
地震和海啸有什么关系?
2023-04-16 20:44 阅读(546)
1 唐山大地震电视剧演员表
651 阅读
2 唐山大地震时间是多久?
54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