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米格-29战斗机的设计特点

米格-29在气动设计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设计的翼身融合体。米格-29的主机身和机翼内段之间呈圆滑过度,机翼内段前端形成边条,后掠角73.5度。机翼外段前沿后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体带来的升力占总升力的40%。外段机翼上有液压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宽度的液压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计算机控制与后沿开缝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机动性能。副翼俯仰范围为+25度到-15度。垂尾采用双垂尾方式,分别位于机身中线外1690mm处。垂尾向机身外侧倾斜6度,前沿后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转角为±25度。全动平尾后掠角约50°,操纵面上均无调整片。垂尾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蜂窝结构,平尾和操纵面选用的是金属蜂窝构件。总的来看米格-29的外形和苏-27相似。

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机身与机翼接缝处的上方,与BVP-30-26M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相连。这一设计相当独特,增大纵向安定面的面积,提高了从尾旋中摆脱的能力。而通常箔条/红外诱饵发射正清器一般是安排在机腹或机身两侧的。两个差动平尾前沿后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范围为+15度到-35度。位于机身前端的边条设计类似于F-16,可防止飞机在以最大攻角(也作迎角,angle of attack)出现副翼失效的现象。在第100架出厂后,后续生产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积。 米格-29机身结构主要为铝合金组成,部分机身加强隔框使用了钛材料,以适应特定的强度和温旦宴度要求,另少量采用了铝锂合金部件。主翼有三条截面为圆形的翼梁,覆以铝锂合金的蒙皮。铝锂部件广泛采用电子束焊或氩弧焊。机身内的第1号主油箱容积2550升,安装在第一条翼梁前面。两块减速板分别安装在两台发动机之间的机身上部和底部。米格-29的机身整体油箱采用氩弧焊、电子束焊制造,该油箱与苏联D16铝合金铆接油箱相比,减重24%。其中,由于1420铝锂合金的密度小,减重12%(若重新设计,可减重15%~16%);另12%是因为焊接结构省掉金属重叠部分、铆钉、螺栓和密封胶。

在此设计下,米格-29的油箱可在机场条件下修理,因为该结构补焊后无需热处理工序。机身有四条纵向主梁,两条位于发动机之间,另两条分别在发动机外侧。靠外的两条主梁向后延伸出机身范围,作为平尾的安装支撑点。米格-29上采用的复合材料约占整机的4%,少于西方第三代战斗机的比率,主要分部在平尾、副翼、襟翼和方向舵面上。机头雷达罩为介电质复合材料。 米格-29采用的RD-33(PД-33)涡扇发动机由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双轴,低涵道比,采用共11个单元体的单元体结构。单台不加力推力为50千牛(5040千克力),加力推力为81.4千牛(8300千克力),采用全权限数字式控制。最大加力耗油率2.09。发动机推重比按干质量计算为7.87,按交付状态质量6.62。后机身左侧装有辅助动力装置,并开有相应进气口。该发动机由莫斯科契尔尼舍夫工厂(又称红十月工厂)生产。该发动机工作稳定,可在飞行包线内任一点空中再起动和接通加力,并且设有俄罗斯发动机普遍采用的补氧系统。按苏联战斗机发动机传统,RD-33的高空高速特性突出。

米格-29的两台发动机间有较大空间,在机背上形成了一个长条状的凹陷。两个发动机进气口分别安装在两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内倾8度,以配合机翼不同部分的厚度变化。进气口前沿呈60度楔形,在高迎角条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进气条件。在起飞和着陆时,挡板与前起举迟前落架随动,挡板挡住主进气口,则辅助进气口工作,此时辅助进气口向下打开,空气从辅助进气口的百叶窗形缝隙和887个小孔中进入进气道。在主进气道关闭,发动机只能从辅助进气口吸入空气的情况下,米格-29仍能以0.85马赫飞行。使用辅助进气口可避免发动机吸入地面异物,这对于经常要在野战机场起降的米格-29尤为重要。 米格-29的基础型米格-29A首创性的采用了以雷达、光电和头盔瞄准具三者组成的综合火控系统。早期雷达为NO-193“黑缝”脉冲多普勒雷达,性能近似于美国APG-65雷达。该雷达采用倒置式卡塞格伦天线(Twist Cassegrain Antenna),这种天线能够满足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需求,NO-193搜索距离80千米,跟踪距离前半球56千米,后半球24千米。对轰炸机等大目标的作用距离要稍远。具有下视/下射能力,上仰角度45度,下视角度15度,天线直径93cm。NO-193雷达具有多种可选择的工作模式,能够与机载Shchel-3UM头盔瞄准具、OEPS29光电系统共同跟踪锁定目标。

当光电系统失掉目标时,雷达自动间歇性工作跟踪目标,同时二者互为替补备份。在近距格斗中,红外跟踪系统和激光测距器协同工作,可准确确定目标方位,从而具有控制R-73近距空空导弹进行离轴瞄准和发射的能力。机上还装有SRIU-2敌我识别器和“警笛”3型(СеренаⅢ)360°雷达告警系统,边条处装有两个SO-69电子对抗天线。OEPS29光电系统重8千克,装在风挡前方,偏向飞行员右侧。对典型战斗机目标尾追搜索距离15千米,跟踪距离12千米。搜索范围正负方向基本上与雷达相同,这是俄制IRST的一大特点。如OEPS29可达到左右各30度,俯仰各30度。激光测距器的最大测距距离在200米至6000米之间。

米格-29的头盔瞄准具是整个火控系统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配合上R-73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米格-29能在近距格斗中占据有利地位。R-73是一种具有全向攻击能力的新型格斗导弹,尾喷口的四周装有4片舵面,实现了矢量推力控制,主动段的最大机动过载可达60G。该弹与头盔瞄准具交联,最大离轴角达正负60度,可对偏离飞机纵轴正负60度的目标实施有效攻击。但由于米格-29本身的机械式操纵系统、人机工程的缺陷,使得头盔瞄准具与R-73都无法发挥最大效能,实战能力要打折扣。座舱的设计使得飞行员实际视野无法达到正负60度。但是机头方向斜向下的视野很好,对飞行员攻击地面目标时非常有利。 米格-29翼下有七个挂点,机翼每侧3个+机身中轴线下一个。机炮埋入机首左侧的翼边内,从正面看是一个小孔。米格-29A以及后续型号使用的标准配置武器包括: 一门30mm口径Gsh-301(ГШ-30-1)机炮,携带150发30*165mm高爆燃烧弹和穿甲曳光弹;炮重50千克,翻修寿命为2000发 BDZ-UMK2B挂架 APU-470,APU-73-1D和APU-68-85E发射架 R-27R1、R-27E、R-73空空导弹 S-8(80 mm)、S-24B(240 mm)火箭弹及相应类型的发射器、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弹,最大载弹量2000千克

米格-29战斗机的设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