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在相思树下面诉说相思,在思念曾经的男人而同时又恨这或喊早个男人,而这一切的一切这个男人并不知道。
这首《竹枝词》是梁启超1911年到台湾之后所作之一。全文为:
晚凉步墟落,辄闻男女相从而歌。译其词意,恻恻然若不胜谷风小弁之怨者。乃掇拾成什,为遗黎写哀云尔。
郎家住在三重浦,妾家住在白石湖。路头相望无几步,郎试回头见妾无渗漏?
韭菜花开心一枝,花正黄时叶正肥。愿郎摘花连叶摘,到死心头不肯离。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手握柴刀入柴山,柴心未断做柴攀。郎自薄情出手易,柴枝离树何时还?
郎捶大鼓妾打锣,稽首天西妈祖婆。今生够受相思苦,乞取他生无折磨。
绿荫阴处打槟榔,蘸得蒟酱待劝郎。愿郎到口莫嫌涩,个中甘美郎细尝。
芋芒花开直胜笔,梧桐揃尾西照日。郎如雾里向阳花,妾似风前出头叶。
教郎早来郎恰晚,教郎大步郎宽宽。满拟待郎十年好,五年未满愁心肝。
蕉叶长大难遮阳,蔗花虽好不禁霜。蕉肥蔗老有人食,欲寄郎行愁路长。
郎行赠妾猩猩木,妾赠郎行蝴蝶兰。猩红血泪有时尽,蝶翅低垂那得干?
《竹枝词》,本是巴渝民歌,一首七言四句,多吟唱民间疾苦,所谓“竹枝苦怨怨何人”、“怪来调苦缘词苦”(白居易《竹枝》)。唐贞元中,被贬滴在沅湘的刘禹锡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影响全国,自后历宋、元、明、清,长江南北《竹枝》盛行,成为中国民歌之大宗。
【竹枝词】应该说是史上七字【齐言词】最火爆的词牌,历代古词作品大约一千三百多首,洋洋大观!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七字【齐言词】或者【齐言诗】,【诗格】与【词格】之间混沌不明,是【竹枝词】的明显特征。
《云翔词谱》认为,虽然很多古人曾经用【诗格】的七绝当作【竹枝词】,但由于【竹枝词】已经无乐可配,所以后人应该严格区分。建议尽量避免使用【诗格】七绝的平仄格律,而规范使用【词格】的标准体结构。
【诗格】与【词格】的主要区别是:【词格】有明显统一的【主韵律】,而【诗格】则无,即格律诗的韵律,永远是单平与双平交替入韵,反之亦然。
明代董文焕在《声调四谱图说》一文中说:“(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之间。”这衫雀个是明代的砖家研究出来的结果。。
竹枝词一般是用平韵押一、二、四句的末字,在同一首竹枝词中不可以平仄韵互押,不可以中途换韵,不可以同一韵字重押。在押韵方面,可用读来相近的邻韵做韵脚,也可以用作者本地的方言读音字做韵脚,自由度很强,不比绝句非得要从诗韵中一韵到底。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台湾竹枝词另有新变,有新的发展,例如,梁启超有二首〈台湾竹枝词〉四句都押韵,而且不别四声,这种押韵在民歌之中十分普遍,但在七言绝句及竹枝词均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