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柴静从公知女神到群嘲对象,转折点真的是拍摄《穹顶之下》吗?

《穹顶之下》是柴静形象崩塌的转折点,但其实柴静本人一直有“公知”倾向,早年没被大家发现的原因是她没有过于张扬,拍摄并大肆宣传《穹顶之下》后露出了狐狸尾巴。

柴静从公知女神到群嘲对象,转折点真的是拍摄《穹顶之下》吗?

柴静本人是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材生,她深谙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当初我国的新闻传播素材几乎照搬国外,国内新闻传播专业发陆闭友展早已停滞了二十年左右,在七八十年代解禁后不能更上世界的步伐。

具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新闻传播专业,柴静毫无疑问全面获知了,还是在她三观刚刚形成的大学期间,她不明白国家新闻事业发展不适用西方传播话语。就此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错误认知,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柴静从公知女神到群嘲对象,转折点真的是拍摄《穹顶之下》吗?

柴静的《看见》非常经典,不仅是文字叙事的深刻流畅,更重要的是她站在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对新闻中心人物的理解和共情。但是柴静事业的后期,这种共情渐渐消失,这主要是她活得太过顺遂,不够贴近当事人就不能报道出接地气、符合社会发展的报道,她那种公知想法开始泛滥。

柴静从公知女神到群嘲对象,转折点真的是拍摄《穹顶之下》吗?

《穹顶之下》是一部很精彩的纪录片,但是带有大量主观色彩的它不能被称为报道,里面的内容都是经过别有用意的剪辑,影片存在的误导性很强,例如,影片中处处在强调国家发展对环境的伤害,完全把矛盾对准非主要方态盯向。二十一世纪初,我们的国民需要生存,国家需要发展,不以环境为代价能活出发展中国家的尊严吗?

当然,那些柴静没有诉说,或者说是别有用心地掩盖,《穹顶之下》是她脱离国家民众的公知思想爆发转折点。终于此后她无脸出现在公众面前,尤其是爱国教育成效显著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