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现身曲协,探班于谦。探班于谦是其次的,郭德纲在如此公开的状态下亮相曲协,被坊间解读为别有深意。当日,郭德纲罕见现身北京曲协,曲协主席李伟建热情相迎。据悉,于谦和曲协有合作,是一台相声剧,名字叫《依然美丽》。这次郭德纲到曲协,是来探班于谦的。
相对于探班于谦这件事,郭德纲亮相曲协这件事显然更受关注,从双方的态度,似乎都是非比寻常的“和睦”。首先郭德纲在进入场地之前,先是把自己的帽子摘了下来,以示尊重。另外郭德纲始终保持着毕恭毕敬的态度,无论是和谁握手打招呼,都是微微躬身,表现出了足够的谦卑。郭德纲更是和李伟健开启了热聊模式,这也被坊间解读为德云社和曲协的世纪大和解。
无论郭德纲与姜昆之间如何释放善意,大部分网友都是不会买账的,毕竟能够独立思考,并参透其中深意的人很少。长期以来,郭德纲与姜昆之间的关系,已经在网络上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提到他俩,必然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想要讲和?网民第一个不答应。
要说,这种思维定势的始作俑者是谁?当然是郭德纲,这也许就是一种反噬吧;年轻时吃够了红利,老了就得慢慢还账。
郭德纲与姜昆之争,缘起相声流派之争,郭德纲与姜昆二人对相声的理解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姜昆是主流相声代表,主张相声要与时代同步,做到寓教于乐。慧返扮而郭德纲是典型的非主流相声代表。主张相声就是图开心,我一说你一乐,就是相声。一个在体制内的舞台,一个在小剧场。
郭德纲尽管长长标榜自己非主流,但却是正统的师出有门,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又师从相声大师侯耀文。其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梨园多年。
早在2006年,相声界就针对郭德纲的相声,提出要抵制相声中的庸俗、低俗、媚俗成分,但后来反被郭德纲信手拿来当了包袱。随后郭德纲借此创作了相声段子《我要反三俗》,被诸多人称之为“郭式相声”之中的经典。
相声的黄金期前灶拥现出了大量的艺术家,大量的名段,可是由于相声的表现形式受到了时间舞台道具等等的限制,尤其是受到了时代的冲击,迅速衰落。郭德纲和姜昆没有私人恩怨,他他们俩代表的是两种立场,不同立场造成了矛盾不可调和。
姜昆是靠说电视相声成名的世老,那时候8090后刚出生,曲艺的传播渠道只有电视和广播,社会上根本没有小剧场、电影院、KTV这些娱乐方式。相声演员要想出名,必须拍电视台的马屁,按照电视台宣传主旋律的要求去说。
后来姜昆成了这批相声演员里的佼佼者,确实90年代姜昆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不亚于现在的郭德纲。当然,他出名主要靠的春晚。年纪大了以后,姜昆当上了曲协领导。作为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曲协领导,他认为电视主旋律相声才是主流,而没有意识到其实早期的相声嬉笑怒骂,其实是市井文化。是马季姜昆他们这几代人,把相声改造成了高台教化的电视相声。
所以在姜昆他们眼里,郭德纲成了非主流,相声里有很多上不了台面(其实是上不了电视)的糟粕。姜昆曾经试图管理和约束郭德纲,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这个权力和义务,职责所在,要“净化”相声行业。可是郭德纲是体制外的自由职业者,市井相声是他的谋生手段。
体制内的演员说主流相声有人开工资。体制外的他如果也说主流相声,可就没人买票啦。所以这种矛盾没法调和,郭德纲只能顶着各种压力,坚持说市井相声,因为这样他才能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