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应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信得过理论预测。例如,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以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等。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由于当时必须以主要精力领导反对帝国主义武装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所以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特征时,除了进一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指出的以上几点外,主要强调了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同时也十分重视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奠定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的问题,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的著名论断。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主要是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即发展生产力、所有制关系、按劳分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无产阶级的政权等方面,来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 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前人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指出:“过去在讲到首含社会主义特征时候,人们往往强调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人们还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它的特征。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还不足以完全包括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不断探索的重要成果。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有了更加明确的标志,也为我们全面规划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的深刻说明。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构成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社会的特征,都应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过去人们主要是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特征的,较少注意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公桥芹首有制的建立,要求人们树立公有观念;劳动人民直接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需要具备相应的思想文化素质。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只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特征,而忽视它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上。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代资本主义,之所以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形态,就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是全面 的。敏数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二、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就是精神文明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人民创造的,而且是人民所享用的,是为人民造福的。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越多,他们的精神生活就越富有。资本主义文明则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产阶级不仅支配着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支配着精神资料的生产用其成果。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是维护资产阶级私利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是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集中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资本主义文明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它贯穿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方面。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文化建设能够比资本主义更普遍更迅速地发展;另一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能够确保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则是畸形的:一方面,教育、科学、文化得到巨大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却陷入危机之中。 第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从事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金钱,人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从事活动,应当首先考虑社会效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正是这样的新人,不断开拓人类精神文明的新境界。 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朽和不公正现象。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既表现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方面,也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方面,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人类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已经经历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等三个文明时代一切合理的有价值的成果的基础上,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创造了迄今最进步的、最高尚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要使这种优越性得到充分手发挥,还有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如果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颓废的思想、道德、文化、生活方式毒害社会,泛滥成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社会主义,即使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也必定要受破坏,走弯路。在这个问题上,如果陷入片面性,或者把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从而漠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或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看不到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在某种意义上比物质生产领域里的斗争要深刻得多、艰巨得多,从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措施不力,掉以轻心,就会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难以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难以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二)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党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在总结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早期的现代化几乎是工业化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把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单纯而片面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不仅使经济增长付出了环境污染、生态推移的巨大代价,而且引发了诸如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以及思想文化和首先领域的许多弊病,造成经济增长与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一些学者把这种单纯的经济增长称之为“有增长无发展”。事实上,经济增长不是现代化的惟一目标。没有政治、文化教育、社会诸方面与经济的直辖市发展,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或危机之中,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传统的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一种新的发展观即经济增长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对现代化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视角扩展到社会视角和人的视角,以及人与自然相和谐 的视角,从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重新界定现代化。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和正在经历着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综合的社会发展、从以物为中惊扰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转变。一些经过工业化浪潮洗礼的国家已尼和正在经历着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综合的社会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转变。一些经过工业化浪潮洗礼的国家已开始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技术、文化和人的协调发展,倡导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认识。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教育、科学、文化不发达,文盲众多,这是新中国的历史起点。历史发展表明,根本改变我国的落后和不文明状态,决非易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我们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制度实现了飞跃,并曾一度促成了较好的社会风气,但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特殊的条件和环境中,更暴露和助长了我国长期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种种愚昧、落后、粗野、丑恶等残余现象。所以,在拨乱反正、谋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时,我们党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的自觉活动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愿望和思想支配的,人类历史的进步离不开精神因素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自觉性日益增强,时代精神和科学思想作为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越来越直辖市地结合起来,成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教育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它的基本职能是“树人”。人的智力大部分是“后天”获得的,是通过接受教育这一途径提高的。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现代教育已经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它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愈益明显。对此,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 教育科学文化中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事业。这些事业搞好了,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陶冶人们的首先情操,而且能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所以,文化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但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思想和对外开放后乘机而入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会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产生侵蚀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负面效应也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我们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在全社会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那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凝聚力和精神动力,就不能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所以,必须加强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条件。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搞不成。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搞改革开放,其前提是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强调指出,稳定压倒一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首先,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助于社会稳定。思想战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舆论支持。为了实现安定团结,需要宣传、教育、理论和文艺部门共同努力。这方面的工作搞好了,可以在保障、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方面起非常大的作用。如果出现了大的偏差,也会助长不安定因素的发展。因此,新闻舆论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其次,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必然会发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产生一些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思想观念冲突,同时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会反映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来,这些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和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处理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会变成大事,甚至会酿成乱子,就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现代化事业发展带来不应有的损害。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多做正面引导、耐心说服的工作,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良好氛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依仗经济、科技优势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咄咄逼人的战略态势和存亡我之心不死的罪恶图谋,我们一定要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一、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力量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去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也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要立起来、立得住,必须有强大的精神云集。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具体他说,这是因为:第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保持高度团结的精神支柱。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加人口众多的民族,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如果没有以正确的理论为基础的强大的精神支柱,那么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谈不上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在当代中国,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有了这个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就能把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起来,就能振奋起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就能形成不信邪、不怕压、维护国家主权、冲破西方制裁的民族自立精神,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 第二,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理想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理想,就能动员和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励精图治,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般巨大的精神力量,必须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共同的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各种困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支柱。有了这个共同理想,就可以便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国内同胞和海外侨胞都紧密地团结起来,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三,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有12亿多人口,有数千万港澳自同胞和海外侨胞,要实现民族团结,保证国家统一,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就是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同思想基础。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共同高举的旗帜,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不同政治信仰、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俗、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团结起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二、强化民族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 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多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不仅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素质、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络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而且将国内不同的民族共同体联结成为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就是以这种共同的文化纽带联结成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在共同的区域,有着共同的奋斗经历和共同的风谷习惯,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标志及其强烈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是国内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亲和力、互相合作、团结奋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中华民族具有一致认同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这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才有了共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这是我们今天必须予以珍视和弘扬的极其重要的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文化纽带。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文化更成为凝聚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抵御外侮、奋发图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 历史和现实充分说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这个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最后还是要拼国力,而且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而已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精神力量。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1.精神文明的成果是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积累以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协同发展、相互融合,构成一国的综合国力。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状态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水平、丰富程度是综合国力最主要的标志。在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不仅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和商业、信贷、贸易等流通部门,而且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精神生产部门。后者以特殊的精神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精神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这种精神生产部门不仅以精神产品为物质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力量,而巨以丰富的精神产品充实了国民经济体系,增加了国民财富。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知识、技术、智能密集的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作为文化产业大国的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日的生产与制作,其文化产品的出口已经取代航空等行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占国际市场40%以上。以电影为例,美国影片生产总是只占世界电影总量的6%-7%,放映时间却占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随着现代科技和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将与日俱增,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将迅猛增长,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将越来越高。 2.精神文明可以增强一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经济发达、政治强盛国家的文化,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中往往也占有优势地位,产生巨大的弥散力、渗透力乃至扩张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上,经济发达、政治和军事强大的国家不仅向外扩张其经济、政治、军事力量,而且其文化也借助它的综合国方向外渗透。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特殊部分,是以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和后盾的,也是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渗透力所决定的。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相对独立性。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其文化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担当“第一小提琴手”。如果一个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就能在本国的经济政治发展中不断显示它的潜力、活方和实力,在世界文化中有其显著的优势,那么,该国也可以以其雄厚的文化根基和强大的文化力量令世界瞩目,并影响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就曾产生过这种影响。当然,文化的发展最终还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经济发展了,文化才会有新的活力,才会以新的姿态显示其综合国力。同时,对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我们能在继承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努力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那么不仅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而且中国的综合国力也会大大提高。 3.精神文明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既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要巩固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其发展水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又为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和科学,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基础。精神文明属于上层建筑,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制约着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政策的制订,井给予物质生产、流通、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指导,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在精神文明的内涵中,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科学、高新技术本身就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和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成为新产业革命的源头,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也就是说,科技、文化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科技、文化的高速和高度发展,经济发展就会丧失根基和后劲。
相关文章
-
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体现人民的意志
2023-05-02 11:51 阅读(622) -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什么?
2023-04-28 15:48 阅读(555) -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023-04-18 13:26 阅读(579)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574 阅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什么?
584 阅读
3 社会主义国家
606 阅读
4 社会主义(社会学思想)
560 阅读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57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