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愚公移山绘画作者

愚公移山绘画作者

徐悲鸿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厅燃档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

1940年2月,甘地到尼克坦访问泰戈尔。在焚香献花、歌唱祈祷的欢迎仪式上,泰戈尔向甘地引见了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像时,他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于是充满激情地开始创作《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

1941年8月,徐悲鸿在扮乱喜马拉雅山下的大吉岭开始创作《愚公移山》。此段启前数月间,徐悲鸿深入喜马拉雅山区,骑马盘旋于万丈悬崖峭壁的山路,作诗咏怀,并作草稿30余幅。11月,他完成巨幅水墨画《愚公移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后,又创作了油画《愚公移山》。

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