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99G式主战坦克的配置

99式主战坦克采用了传统的坦克布局,从前往后舱室依次是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99式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正中,车长和炮长位于战斗舱,炮长在左,车长在右。动力传动舱在后,和战斗舱用装甲甲板隔开。

由于装备了自动装弹机,99式可以采用3人布局:正前方为驾驶员(主炮下方),左侧为炮长,右侧为车长(操纵机枪者) 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传统坦克不同,在外观上,99式的炮塔没有采用苏式传统的卵形铸造炮塔,而是采用焊接结构的西方式裤慎炮塔。在复合装甲的时代,焊接炮塔开始展现优势,因为比起T-72的卵形铸造炮塔,焊接炮塔利于布置大厚度、大倾角的复合装甲模块。M1A2、豹2、挑战者等西方三代坦克正是因为采用焊接炮塔,确立了对T-72、T-80坦克的防护优势。

99式坦克的棱角分明的焊接炮塔一改解放军以往坦克俄式风格浓郁的卵形铸造炮塔风格,也为今后强化防御,安装附加装甲留下了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种进步。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的主战坦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仿制发展到能够自行研制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标志着我国的坦克技术已经赶上了世界潮流。

长期以来,我国的坦克模仿苏联/俄罗斯坦克痕迹较重,逐渐脱离苏/俄模式,中国味变浓了。我军88B、88C和最新型的98式坦克就是这方面的明证。尤其是98式主战坦克在火力、机动性扮歼和防护性上取得了很好的统一。拥有相当优秀的技战水平,英国著名《简氏防务周刊》称98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作为中国在最近几年中研发的最先进主战坦克,99G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西化”的坦克,在外形上与德国的“豹II”非常类似,而与俄制坦克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99G及其早期型号98G的出现表明,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坦克设计理念在中国已不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将99G与T-80进行比较似乎并不公平,但考虑到T-80在性能上与T-90的相似性,将99G与T-80进行对比仍然能够反映出中国近些年来在坦克研制领域所取得的巨厅纯冲大突破。 与中国先前装备的坦克相比,99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机动性更强(装备了功率更加强大的1500马力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火控系统更先进、防护力更高(炮塔前部采用了与德国“豹II”类似的楔形设计并加装反应装甲)。同时,该坦克的防护装甲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一旦受损可以很快被更换。

99G坦克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装备的JD-3型激光主动对抗系统。该系统由微机控制器、跟踪转台及随动系统、激光压制仪、热成像,激光测距仪、干扰机(气体激光发射机)组成。当该系统接受到来自敌方坦克的激光束后,告警系统会迅速发出信号,以使炮塔转向激光辐射源。之后,JD-3系统会发射出一束强度较弱的激光,以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接下来,激光束的强度会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到非常危险的水平,导致敌方的光线设备失效或操作人员视力受损。

与此同时,99G坦克的火控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该系统包括瞄准手和车长使用的瞄准仪(配备单独的稳定装置)、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数字化弹道计算机、武器稳定仪、大量的传感器(负责搜集大气条件、炮筒损耗等数据)、目标自动追踪系统和配备有彩色显示器的多用途车长操作台。热成像仪获取的图像可直接传送到车长和瞄准手面前的彩色显示器上(放大倍数为11.4倍和5倍)。另外,99式坦克还装备有惯性和卫星导航系统,接收到的信息同样也可显示在车长面前的显示器上并与电子地图相叠加。该型坦克还配备有现代化的无线电台。

与早期的99式坦克相同,99G的主要武器也是一门仿制自俄罗斯2A46坦克炮的125毫米滑膛炮(炮管上安装有隔热套),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其穿甲能力达850毫米,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与98式相同,99式也装备了自动液压装弹机(机内备弹22发)。坦克内总共可储存41发炮弹,穿甲弹、碎甲爆破弹和9M119型激光制导炮射反坦克导弹。辅助武器由一挺86式7.62毫米并联机枪和一挺W-85式12.7毫米防空机枪组成。此外,炮塔两侧还各安装有一套84型5筒烟雾发射器。 二战后,出现一批新型战斗坦克,它们的火力、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昔日的重型坦克,又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差的缺点,特别能战斗。所以,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将原来的轻、中、重型坦克重新分类。把中、重型坦克中新型战斗坦克称为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的出现受到各国军事部门的重视。一些军事大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纷纷从事主战坦克的研制与发展。主战坦克从诞生已发展了三代。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纷纷用于主战坦克,美、德、英、法、 俄罗斯等国家相继推出自己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1A2、德国的“豹2”、法国的“勒克莱尔”、英国的“挑战者”、俄罗斯的T——80U等主战坦克,中国的ZTZ-99式也是较为先进的,采用了当今先进的坦克制造技术。它们都是当今世界上主战坦克的佼佼者,都想争雄称王,成为各自国家的“陆战之王”。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5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

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50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坦克的“陆地巡洋舰”这个雅号也是这么来的。步兵坦克装甲较厚,机动性能较差,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巡洋坦克装甲较薄,机动性能较强,用于机动作战。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统称为特种坦克,多数是轻型坦克(但大部分国家,将支援作战用的轻型坦克,仍保留轻型坦克的称呼)。

同时跟战斗机一样,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现坦克到二次大战中期,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战中期到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克;60年代-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的划分方式也是从第三代坦克开始)。

目前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80年代以后研制的,其代表有:苏联/俄罗斯的T-90 / T—80、美国的M1A1/ M1A2、中国的99式,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法国的勒克莱尔、以色列的梅卡瓦4等。

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时,载有2-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通常采用复合装甲或贫铀装甲,部分还可以披挂外挂式反应装甲,并多数装备了导航系统、敌我识别系统、夜战系统,以及三防系统(防核/防化学/防生物)。

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低,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 ,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技术的提升,并伴随着坦克作战思路的改变,世界陆军开始了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德国、苏联、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德国将军古德里安更是机械化作战思想及战术的创始人。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99G式主战坦克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