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释手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爱不释手的意思是喜欢得舍不得放手。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补充式;在句中作谓语、状语、宾语。
成语典故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性爱山水,而尤其酷爱读书。他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在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缺肆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
据《南史》记载,萧统的东宫当时有藏书近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正是出于对读书的喜爱,后来萧统便着手编辑自周至梁的大型诗文选集——《文选》,既以自赏,亦为传世。
他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凡是收入《文选困租》的,都应“事出于沉思,义归汪扮兆乎翰藻”,也就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而又文辞华美的作品。
他似乎对晋末大诗人和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格外赞赏,曾亲自为《陶渊明集》作序,并在这篇序言中毫不掩饰地流露他对陶作的崇奉之情:“我特别爱好读陶的文章,爱好到放不下手;而且缅怀他的人品,为没能和他生活在同时代感到遗憾。”
陶渊明的作品为什么能让萧统如此着迷?显然与其诗文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关。陶诗自然朴素,韵昧隽永;陶文亦以质朴、醇厚、简练见长。
如其名作《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确实让人百读不厌,无怪乎萧统要“爱不释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