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首布分原始、特大、大、中、小五型,百克以上原始布既是农具又充当称量货币。产生于春秋中期的特大布比原始布轻,已失去生产功能并脱胎于称量货币,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种高值大钱,可同布帛等实物货币和贝币等低值小钱并用,直接进行等价交换。同时,它也是向早期定型的空首大布演变的过渡形态。特大布之后的空首布也可称广泛应用型空首布,它们各自兼容了特大布形制的部分特点,已向平肩、耸肩、斜肩三类布分化,逐渐由大变小,由重变轻,形制趋于固定,铸量渐多,流通变广。平首布支系、圆首布支系皆由空首布演旁戚变而成。
在形制上,原始布与农具铲根本区别在于其銎部(布钱首部)向下延至铲身中部处多出一道隆脊。特大布与原始布根本区别在于其銎部已上缩到銎与钱身相接处,面背始铸三条垂直竖线,未见铸有文字或其他纹运枝陵饰。特大布布首多为六棱銎,有长有短,有宽有窄,变化迥异。肩部或稍耸、或微耸、或平直,布的周边有隐廓,足与裆之间由原始布平直状逐步发展成内凹外尖呈弧状且深浅不一。由于特大布小异多,重量不等,故应属未定型一类空首布。一般通长14厘米至15厘米、肩距6厘米至7厘米、足距7厘米至8厘米,重约50克至80克。特大布以后的三类空首布,面背都有三条线,开始出现文字,包括数、地名等210余种。
空首布大致分为三种:
指布币的两肩部向外倾斜与币身中线呈现一定的夹角,弧足指布币搭贺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斜肩弧足空首布”。其体型也有大小两种。大型的特征是空首、斜肩、弧足而銎较短,面有二斜纹,文字在二斜纹之间,背有一直二斜纹,长约7.3—8.1厘米,足距4.6—4.8厘米,厚约0.12厘米,重约22—27.1克,面文有卢氏、三川釿、武、武安、函阳等。小型的特征是,体形近大型而小,长约7厘米、足距4.2—4.4厘米、厚0.1厘米,重18.5—24克左右,面文有武、武安、武寽、武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