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十二指肠炎的症状及治疗

十二指肠炎的症状及治疗

十二指肠炎  中医病名  胃痛,胃脘痛。  定义及释义  十二指肠炎是指十二指肠的炎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也称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和黑便,有时和十二指肠溃疡不易区别,单纯临床症状无法确诊,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并存。  病 因  中医病因  1.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多因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生冷,嗜食辛辣;或长期饮酒,或久病不愈等,而脾胃内伤,寒热互结于中,致使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所致。  2.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多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使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而成;或饮食不节伤胃,使胃失和降,影响肝之疏泄而致。  3.肝郁化热,郁热乘胃多因禀赋性格抑郁,情志不畅,使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郁热乘肾或素体胃热塌掘内盛,复因肝郁化热,横逆犯胃,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而致。  4.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情志不舒,气郁日久,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气虚而运血无力,以致血脉瘀滞;或血寒而使血脉凝涩;或久病人络;或外伤而致瘀血内结。  5.中焦虚寒,胃失温煦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饥饱失常,过食生冷;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致中焦虚寒,纳运不健,胃失温煦而发病。  6.阴液不足,胃失濡润多因温热病后,伤及胃阴,或吐泻伤津耗液;或因平素喜食煎炒香燥之品;或用温燥之品太过,日久暗耗胃阴,胃阴不足,脉络失养所致。  西医病因  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刺激性食物、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饮酒、放射线照射等均可引起此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病人多合并有十二指肠炎,提示本病可能与某些慢性胃炎病因相同。  继发性十二指肠炎或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是一组由各种特异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包括感染(寄生虫、结核、真菌、霉菌等)、脑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引起的出血性十二指肠炎、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其它如肝炎、胰腺及胆道疾病,由于局部压迫或蔓延,引起的十二指肠供血障碍等。由此可见,本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病因不同,发病机理也不大一样。  流行病学  男女比例约为4:1,患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占80%以上)。  在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例中,本病的发病率约占2.1%~30.3%,发病多在球部,发病率据国内纤维内窥镜检查结果,占上腹部有症状受检病人的10%~16%,其中30%~60%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病机探微  本病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失畅、胃失和降,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阻,而导致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甚则络伤呕血。  病理生理学  粘膜活检可见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炎性渗出。胃肠化生是慢性十二指肠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病中杯状细胞数增加,肠管上皮细胞活动性增加。绒毛明显减少或萎缩;绒毛顶部上皮细胞的长度明显减低,核呈过度染色,胞浆减少。粘膜固有层中严重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浆细胞和肥大细胞,而中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炎症活动。  组织学可将本病分为三型:①浅表型——炎症细胞浸润局限于绒毛层,绒毛变形或扩大,上皮细胞变化较少;②萎缩型一一炎症细胞扩展到全粘膜层,并有严重上皮改变;③间质型——炎症细胞局限在腺体之间。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1)肝胃不和: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走窜不定,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嗳气频频,呕吐反酸,善太息,或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忧思恼怒,情志不舒,致使模悔肝气郁滞,两胁为肝经分野,故见胸胁胀痛,走窜不定,肝气横逆犯胃而致胃脘胀痛,且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胃失和降,上逆而见嗳气频繁,呕恶,甚则反酸,胃肠气机不利,故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为肝胃不和之征。  (2)肝胃郁热:证候:胃皖的痛,痛时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或呕血,其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素体胃内热盛,复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郁热乘胃,故见胃脘的痛,且痛时急迫,郁热内盛可见烦躁易怒,郁热犯胃,故泛酸嘈杂,口干苦,甚则热伤血络而见呕血,血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胃郁热之征。  (3)湿热中阻:证候旦衫正:胃胰疼痛,胀满嘈杂,泛酸,口干而苦,口渴而不欲饮,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之湿与内生之湿相杂,阻于中焦脾胃,脾胃气机不畅,故见胃脘胀满疼痛,湿郁化热,可见口干而苦,湿阻中焦,津不上承,故渴而不欲饮,湿热郁于中焦,水谷腐熟失司,导致泛酸、嘈杂。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郁化热,湿热中阻之征。  (4)脾胃虚寒:证候: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苍白,或见呕吐、便血,血色紫暗。舌质淡胖嫩或边有齿痕,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药物等损伤脾胃,中焦虚寒,纳运不健,故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纳食不香,气血生化不足故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中焦虚寒较盛,可见泛吐清水,舌质淡胖嫩或边有齿痕,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乃脾胃虚寒之征。  (5)胃阴不足:证候:胃部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咽干,食欲不振,大便干涩。舌质红,苔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或弦细而数。  证候分析:平素喜食煎炒炙熔,温热病后伤及胃阴,或呕泻伤津耗液,胃阴不足,脉络失养,故胃部隐隐的痛,阴伤则烦渴思饮,咽干,中焦阴分不足,纳运失司则食欲不振,阴液不足,无以儒润肠道导致大便干涩。舌质红,苔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或弦细而数为胃阴不足之典型舌脉。  (6)瘀血阻络:证候:胃脘刺痛或如刀割样,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甚或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气郁  日久、血行不畅,气虚而运血无力,或久病人络等,均可导致胃络瘀血,可见胃脘刺痛如刀割样,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增加胃之负担故痛甚,瘀阻中焦,胃络受损,可见吐血,肠络受损,可见便血;舌质暗或边尖有瘀斑,脉沉涩均为瘀血阻络之征。  (7)寒热错杂:证候:脘腹痞满疼痛,灼热,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干噫食臭,不思饮食,口干而苦,嗳气吞酸。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或久病不愈,脾胃内伤,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寒热错杂,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可见脘腹痞满疼痛,气机上逆,则恶心呕吐,运化失司则干噫食食,不思饮食,甚贝嗳气吞酸。中焦热甚则胃脘灼热,口干而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乃寒热错杂之征。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主要依靠内镜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胀满不适,嗳气、泛酸及隐痛;有时可出现类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如节律性上腹疼痛,进食后可暂时缓解等;糜烂出血性十二指肠炎可出现黑便或呕血。  2、胃酸分泌量可正常或增高;十二指肠引流液中脱落上皮细胞较多,有白细胞;X线检查有球部激惹,降部一过性痉挛,皱壁粗大,可呈假息肉样;内镜检查、行活检可确诊。  诊 断:本病的诊断依据如下:  1.症状酷似溃疡病,虽不致发生梗阻、穿孔,但可引起出血。  2.X线钡餐检查无龛影,无明显变形,粘膜皱壁粗乱,但也可正常。  3.纤维内窥镜见到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血管暴露,皱劈粗糙不平,结节增殖等,但无溃疡。  4.粘毛活检显示绒毛上皮变性、扁平、萎缩,固有膜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样增殖及胃上皮化生等。  症 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常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嗳气、反酸等。有时酷似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呈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空腹胃痛,食物或制酸药可以缓解,并反复有黑便或呕吐咖啡样液,但多自动止血。也有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体 征:  上腹部轻度压痛,部分患者可有舌炎、贫血和消瘦等。  体 检:上腹部轻度压痛,部分患者可有舌炎、贫血和消瘦等。  影象诊断:1、X线钡餐检查:本病无明确的X线特征,一般呈现十二指肠球部激惹、痉挛,排空加速,粘膜皱壁增粗而不规则,但无龛影及固定畸形,故X线对本病的诊断阳性率不高。  2、内窥镜检查:十二指肠炎症多发于球部,内镜下可见病变部位的粘膜粗糙、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或粘膜有颗粒感及结节状增生,或粘膜皱壁肥厚粗大,或粘膜下有血管显露。可因病变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实验室诊断:(一)胃液分析:胃酸或胃液量分泌正常或较高,部分病例的胃酸水平与十二指肠溃疡相似。  (二)十二指肠液分析:十二指肠液可呈混浊,有粘液,镜检可见有较多的上皮细胞,胃酸低者可见较多的细菌。  鉴别诊断  1.与十二指肠溃疡相鉴别:十二指肠炎与十二指肠溃疡有时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与饮食有关的上腹痛、不适感、可为碱性药物所缓解。单凭临床症状较难鉴别,主要依靠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2.与慢性胃炎相鉴别:慢性胃炎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饱胀、嗳气等与十二指肠炎相似,且两者常同时存在。内镜检查是鉴别二者的主要方法。  3.与胃神经官能症相鉴别:胃神经官能症与十二指肠炎均可见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胃神经官能症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见,多有精神创伤史,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上腹痛、胃脘灼热或不适感、泛酸、嗳气、呢逆等,问或有呕吐。服用抗酸药能使症状减轻,但不能完全缓解。查体上腹部压痛较广泛,且不固定。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但常伴有头痛、头昏、乏力、失眠、抑郁或焦虑等神经精神症状。各种器械与生化检查均无异常。  4.与十二指肠慈室相鉴别:单纯性十二指肠慈室多经其他原因作胃肠钡餐X线造影检查而偶尔发现,患者常无症状。但当想室发炎或有溃疡形成时,则可出现中上腹痛。疼痛常出现于食后,查体中上腹部有固定压痛,有时易与十二指肠炎相混淆。可经X线钡餐检查及内窥镜检查加以鉴别。  5.与慢性胆道疾病相鉴别:胆道运动功能障碍可引起发作性痉挛性右上腹疼痛,患者以中年女性较多,疼痛多发生于饱餐之后(尤以脂肪餐),应用碱性药物不能缓解。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及上腹痛,有时易误诊为十二指肠炎。“B”型超声波及X线胆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预 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如能及早治疗,防止溃疡发生,避免出血并发症,多有治愈的可能。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辨证分型治疗  本病治疗以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但还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邪盛者应以法邪为急;虚证应以补虚为先;若虚实夹杂,当扶正法邪,并根据正邪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法邪,或以法邪为主,兼以扶正。  (1)肝胃不和: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舒肝,香附、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川芎调和气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如泛酸甚者,可加乌贼骨、浙贝、瓦楞子以敛酸、止酸和胃;或加左金丸、黄芪、竹茹以清泄肝热,和胃止痛。如疼痛较甚者,可加元胡、川楝子加强理气止痛之功;如嗳气较频者加代储石、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2)肝胃郁热:治法:泄肝和胃。  方药:化肝煎加减。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芍药养阴敛肝;丹皮、桅子清泄肝热;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诸药相伍,可泄肝和胃。如肝郁较甚者,可加柴胡、郁金、香附以舒肝解郁,使火随郁泄;如络伤吐血,加白茅根、侧柏炭、生藕节、白及等以凉血止血;郁热伤阴,证见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如大便干结,加大黄或芦苔以通便泻热。  (3)湿热中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芩连温胆汤加减。方中黄茶、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和胃,积实、竹茹、陈皮理气降逆。如舌苔厚腻,湿热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增强化湿理气和中之功;胸脘胀闷者,加全瓜篓30g,以宽胸理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便导滞。  (4)脾胃虚寒: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减。方中黄芪、甘草益气补中;饴糖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桂枝温通阳气,白芍补益阴血,配甘草缓急止痛;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益脾气,诸药相伍,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凑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如泛酸者,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力瓦楞子和胃止酸;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寒盛而痛甚,。区吐肢冷,可加用理中丸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痛止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5)胃阴不足: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滋养胃阴;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敛阴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又可防止养阴药的腻隔之弊,诸药合用,共凑养阴益胃之功。如兼  有气虚,症见食纳减退,倦怠乏力,可加入太子参,甚则西洋参;如胃脘灼痛,固定不移,舌暗少津有瘀斑,或见呕血、便血者,为阴虚夹瘀,可加失笑散活血化瘀;如胃脘痞闷,纳呆作呕,大便不爽,为阴虚夹湿,加砂仁、厚朴、苡米,以燥湿和胃健脾。  (6)瘀血阻络:治法:化瘀通络和胃。  方药:手拈散合失笑散加减。方中五灵脂、蒲黄、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元胡、香附理气止痛。诸药相伍,有化瘀通络之功。如痛甚如针刺刀割,可加入丹参、檀香、九香虫等活血止痛。  (7)寒热错杂:治法: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黄芪、黄连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辛开苦降以调其气机;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诸药相伍,寒热并用,辛苦并投,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症悉平。  中药:  (1)虚寒胃痛冲剂, 6g,2次/天,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气滞胃痛冲剂, 6g,2次/天,用于肝胃不和型十二指肠炎;瘀血胃痛冲剂, 6g,2次/日,用于瘀阻胃络型十二指肠炎。  (2)马齿苋、辣蓼各30g,水煎服。应用于十二指肠炎属湿热证者。  (3)乌芨散(乌贼骨粉2g、白芨粉2g,每次0.5~1.0g,每日3~4次。应用于十二指肠炎伴黑便或呕血者。  (4)白胡椒、肉桂各6g,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忌食生冷。  (5)桃仁、五灵脂(火煨制)各等分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用于胃络瘀血型十二指肠炎。  (6)百合、丹参各30g,乌药、良姜、香附各9g,檀香6g,砂仁3g,水煎服,适用于长期难愈胃痛,虚实寒热夹杂者。  针灸:  1、体针:取足三里、内关、中脘。肝气犯胃加期门、阳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章门;泛酸加太冲。耳针取十二指肠、小肠、脾、胃、交感、神门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2、拔火罐:脾胃虚寒型的十二指肠炎可于神阙、中脘、关元穴处拔火罐。  西医治疗  1.积极消除病因应忌烟酒,避免服用刺激性药物  http://www.xyxy.net/jbzt/neike/xhke/cyan/jbcs/200503211115122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