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为什么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

从科学角度看来,“雷声大雨点小”却是不符合天气事实的。 因为,在各种降雨天气过程中,雷雨的雨滴不仅不小,反而可以说是最大的。原因是降雨的雨滴都是在云内上升气流中凝结生成和长大的。因而只有在强烈上升气流云中,才可能降下大雨滴。《科学画报》今年6月号上有文章说,有气象学家2004年在马绍尔群岛和巴西观测到直径1厘米的大雨滴,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巴西和马绍尔群岛都是热带,那里的雨基本都是从电闪雷鸣和积雨云中降下来的。而积雨云,正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强烈上升气流的云(因此才禁止飞机进入积雨云中,以免被上下抛掷而失事;积雨云中甚至还常常能够生成比大雨滴还大得多的冰雹)。相反,世界上最小的雨滴——毛毛雨,则是发生在上升气流最弱的云中(例如暖锋云系),这里连最微小的雨滴也托不住就给降下来了。 本来,古人选雷声表达声势大是很自然的。因为再唯李没别的什么事物能比“雷霆万钧”、“雷轰电掣”声势更大了。不过,如果用它来表达“声势大而行动小”这个意思,雷声和雨点的数量方向自然便必须是相反的:“雷声大”而“雨点小”。 当然,成语属文学范畴,本也无需完全拘雹手泥于事实。而且,雷雨的雨滴虽然不小,但雨滴却“不多”。而“雨点小”和“雨点少”在数量方向上乃是一致的。 雷雨天气源山嫌主要有三个特点:除了雷电和雷阵雨外,还有雷暴大风。大家知道,雷声、闪电可以传得很远(有谚语说“雷响天下知”);雷雨大风是积雨云后部下沉的冷凉空气(密度大)迅速堆积到地面上时,因气压远高于周围,而向四周发出的冲击波,它也可以传得很远。但是,雷雨则不同了,它的范围虽然和下沉冷凉气流基本相同,但却不会扩张,雨区随着积雨云的前进形成的也是一条窄(与大风和雷声区相比)带。也就是说,在雷雨天气影响区中,大部分地区是只有雷声和大风而没有雨点的(例如今年6月24日17时左右本市北三、四环雷雨交加,而南城“雷声大雨点少”,甚至雨点全无)。“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谚语就有“雷声大雨点少”的意思。不过,毕竟“雨点小”和“雨点少”还并不是一件事,成语必另有来源。 确实如此。原来,这个成语最初根本不叫“雷声大雨点小”,而是从“雷声浩(甚)大,雨点全无”发展变化而来。这在《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许多古籍中都可见到。有趣的是,这倒是很符合事实的,因为在雷雨天气影响区中,除了雷雨带以外都是这样的情况。可是,这八个字不成成语,说起来也不上口。如要减成6个字,而且仍要保留“雷声大”的话,那么“雨点”后的字同样也就难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小”了。因为至少“大”也只和“小”对仗。当然,“雷声有,雨点无”也对仗,但对比不强烈。 更重要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说法很符合某些社会实况。因为,“造声势者”一般多少总会有一点实际行动(否则事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性质,例如“造谣惑众”了)。甚至还可认为,只是由于组成成语需要,使用了“雷声”和“雨点”两个科学名词而已。这些人文因素可能都是成语化为“雷声大雨点小”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