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
哪个省份心血管病救治最为及时?
哪些省份心血管危险因素暴露最多?
哪个省份的心血管疾病防控救治力量最为完善?
哪个地区的公共卫生政策支持能力最强?
5月26日上午,全球首个国家级心血管疾病防控综合指数体系——《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正式发布,该份《指数》共纳入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疾病救治情况及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5大维度共52项指标,以量化打分的形式直观的展现了当前31个省市自治区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综合能力。
据悉,《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合作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综合评价处、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药物信息管理处、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中国卒中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8家机构共参与,前后历时一年,由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临床、政策研究等40余位知名专家直接参与编写。
“评估经济水平有GDP,评估空气质量有PM2.5,中国有将近3亿心血管病患者,年心肌梗死人数达到250万,却没有一个指标能够用来客观、清晰、全面的反映一个地区的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控能力,因此这份指数的发布更为难能可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霍勇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期待这份指数能够为改善心血管健康提供基线数据,为科学的防治工作提供重点方向,为科学的财政投入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助力推动全国13亿人口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推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拐点的早日到来。”
与此同时,中华预防医学会孔灵芝副会长也提醒,各省市不应过度关注总体排名,而是应当客观分析具体得分项,尤其是得分较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应有的放矢,选择重点薄弱关节突破;
各省市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疾病数据监控系统,提升全社会疾病防控意识,全民参与,全面提升心血管疾病防控能力。
各省市排名
各省市的最高分项与最低分项
心血管患者逼近3亿 负担挑战保障底线
伴随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慢病负担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对的重要挑战。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构成的40%以上,其中又以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上升为主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健康问题。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的最新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至少700万,心肌梗死250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葛均波表示,近些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爆发式增加,势头得不到遏制,究其原因是我国在心血管方面预防做得不好。
他提出,应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危机,应当把提升心血管病的防治水平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心血管病的防治战略,实现国家整体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而新形势下,大国健康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作为项目发起人,葛均波院士告诉记者,“必须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可防可控,对危险因素加强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体防控的效果和质量。
我们通过《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的建立,希望能够反映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能够了解心血管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评价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力争早日实现‘拐点’。”
作为媒体及联合发起单位,《健康报》社周冰总编辑表示,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健康中国的实现,需要全方位的布局。
我国心血管健康的防控工作,不仅需要疾控部门、临床医生、政策制定者,媒体同样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向公众传播心血管健康知识,增强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使社会不同部门实现心血管健康防控的整体联动。
“这个是一个综合立体的心血管疾病防控指数。”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流行病研究室主任赵冬教授说,“心血管健康不单纯意味着救治这一个环节,需要综合考量、全面管理。
如救治能力、危险因素暴露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维度就是一大亮点,排名中可以看到:政策、费用、药品配备等多方面的投入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提升整体健康状况是有积极意义。”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数量是逐年增高的,占疾病死因的比例越来越大。心脑血管健康指数是综合的评价体系,可以较为全面了解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心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和流行现况,同时也可评价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状况,进而助力于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水平,为各地卫生资源的配置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指数的构成内容全面,从发病率和死亡率、到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控制状况,还有疾病救治的能力、公共卫生政策和服务能力等,是非常综合的指标体系。一方面评估现有的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发现不足和缺陷,也为今后的防控重点指明方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教授介绍,这次研究的合作模式也是个创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一直从事全国慢性病相关的监测,包括有全国的死因监测和慢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在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方面有优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有专业知识和高技术平台,双方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使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丰富。”
五大维度52个指标 数据模型填补历史空白
葛均波院士说,目前我国尚未有一个可综合评价不同地区人群心血管健康水平差异的数据模型和指数,作为首个综合评估指数,《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的创新与难度并存。
据悉,2016年5月29日《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项目启动。
经过5场专家会,9场工作组会议,两轮德尔菲法调研问卷后,确认了5大维度52个指标。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研,最终确认每项指标的权重。
经专家组讨论,《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中所引指标需满足三点:数据可及性指标、有效干预性指标、正向指引性指标。
根据全部相关指标、主要核心指标、可获得性指标的制定规则,充分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国分省疾病负担研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2016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等现有可靠性数据库,获得数据可及性指标;可干预指标更具纳入价值,增强指标敏感度,可早日促成目标实现;正向引导并辅助国家及地方政策与方针的实施与落实。
经过专家切磋,《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最终确定了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心血管病救治情况、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五大维度构成。
这五大维度纲举目张,将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核心要素系统有机地整合了起来,在此基础上,五大维度细化为52个指标:心血管疾病流行维度,细分为早死亡概率、患病率等5项指标;危险因素暴露维度下设行为、代谢性指标、PM2.5浓度等11项指标;危险因素防控维度包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成功戒烟率13项指标;心血管病救治维度包括救治能力、救治过程、救治结局15项指标;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维度涉及政策、卫生费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防治体系建设等8项指标。
与此同时,通过数据比对,各地区人群心血管健康的指标也一目了然。
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介绍,指标筛选遵循了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可获得性4大原则。
“高血压、高血脂等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均有科学依据。同时,心血管的健康指数并非几个指标就能够反映,52个指标是具有代表性的,而非包罗万象,但要求全面。指标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非常重要,同时未来通过稳定途径,有规律地获得数据。”霍勇教授说。
各省数据一目了然 帮助政府决策的心血管“资治通鉴”
赵冬教授介绍,目前31个省有明确的指标,能够给制定政策部门清晰可见的政策制定参考。比如国家和各个省的卫生计生委都能够清晰地查阅到,当地哪些指标较好、哪些指标较差,需要在哪些方面更为重视。
“通过《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能清晰地看出某项指标差的原因是什么,缺少资金、政府投入不够等原因,给予明确的分类指导。”
赵冬教授说。
2017年3月,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专家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研讨会邀请了上海、山东、宁夏卫生计生委的主要领导,代表我国“东、中、西”不同地区。
“这是第一次展示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的成果,各地政府政策制定者都反应这个指标很好。”
霍勇教授说,首先,指标综合反映了心血管发病的情况,能够直观看到本省心血管发病的高发程度;其次,通过指标分解,各地政府能够知晓政府投入倾向,提高知晓率、控制率;第三,指数最后设有的虚拟打分模式,能够让政府看到哪一指标的改进,对当地成效最大,使政府在政策制定、防治工作上更有针对性。
一位地方卫生计生委的负责人认为,“现在政府很关注财政的投入产出,对产出结果也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有利于与财政投入政策对接,为科学决策也提供了依据,使政府能够有的放矢决策,了解哪些方面需要重点投入,从而为科学防治慢病提供了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数据库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优化监测系统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等方面,是未来的重点工作。
同时,防控政策一定是多系统的,职业场所如何有健康行为,时间和方式需要多部门合作。
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的建设是未来的重点,另外,如何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养,把知识切实转化成行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临虹教授说。
葛均波院士希望,在未来指数的划分上,不仅以省为单位,将区域细化,为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有更多的数据指标,希望未来越做越全,不断完善。
霍勇教授说:“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525计划’提出,在2025年之前,在世界各国要将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降低25%。这些慢病中,50%是心血管疾病,所以心血管疾病防控对实现‘2525计划’至关重要。
另外,在慢病防治领域,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最多,并且经过科学证明是有效的,也期待通过《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为其他慢病防控提供借鉴。”
霍勇教授介绍说,未来《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的发展要做到三点。“首先,指标发布制度化;第二,发布各省的改善情况。哪些省份改善最快或是有所恶化,需要密切关注;第三,细致区域划分,目前以省为单位,未来考虑精细到市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