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一个统一的王朝,但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不过,这个短命的王朝中却出了一个著名的儒生,他就是被《旧唐书》的作者刘昀等称为“隋末大儒”的王通。在当时传统儒学衰微、佛教势力强大的情况下,王通以复兴儒学、建立王道政治为己任,对先秦儒学中的“仁政” “礼”重新予以肯定,并结合隋代的社会现实进行新的诠释。他还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企图援佛人儒,并批评佛、道,提出了 “三教可一”的思想主张。王通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万荣)人,生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卒于隋大业十三年(617)。他去世后,其门人弟子私谥他为“文中子”。据史书记载,王通曾著有《十二策》和《中说》等,现尚有《中说》传世。王通之所以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张,其根源在于他对儒学和孔子有深刻的体认和了解,而当时又是佛、道盛行,孔子之学空前式微。他出身于“六世冠冕”之家,这个世宦兼儒学的家庭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这对王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年龄还小的时候,王通已开始受学,而且学习十分勤苦,《中说•立命篇》说他“十五为人师”,后来他到处游历问学,以至于“不解衣者六王通岁”,不久便考中秀才。仁寿三年(603),王通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 《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使文帝十分高兴。但是,隋 文帝将王通的奏策让文士们讨论时,公卿们却不以为然,故没被采用。而 后,王通被任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大业末年,他辞官回家,从此 以著书讲学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