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美色真的祸国吗?

美色真的祸国吗?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的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鲁迅先生一、烽火戏诸侯中的女主角褒姒的能量何以亡国?《诗经·小雅·正月》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褒姒如果真有这么大的能量,她大约就不会闭口不笑了,她一定会对将西周亡国之因归咎于红颜祸水的人发出大声的讥笑。《东周列国志》对此事有一首诗:“多方图笑掖庭中,烽火光摇粉黛红;自绝侯侯犹似可,忍教国祚丧羌戎。”是周幽王这个昏君为图美人一笑而自绝诸侯,与褒姒何干?不过,“烽火戏诸侯”这个“近乎小说”的故事实在是流传得太广太久了,致使史学大家司马迁也不得不信而在《史记》中将其记录于西周亡国史的账簿上。而且推究起来,也不能说司马迁就没有史识,因为连深入人心的《诗经》也是这么看的。在《诗经》里,有三首诗就是直接批评周幽王宠褒姒的。除《小雅》的《正月》和《十月之交》外,还有《大雅·瞻卬》:……原文—— 译文哲夫成城,——多谋男人建国家,哲妇倾城。——多虑妇人败国家。懿厥哲妇!——噫!这个妇人呀!为枭为鸱。——是枭是鸱很恶辣。妇有长吞,——妇有长舌爱乱讲,维厉之阶!——乱政根源就是她!乱匪降自天,——祸乱不是从天降,生自妇人。——发生来自妇人呀。匪教匪诲,——没人教她行虐政,时维妇寺。——就是他爱亲近她。鞫人忮忒,——妇喜穷究害人术,谗始竟背。——开始进谗终背逆。岂日不极,——难道还说不中正,伊胡为慝?——她为什么显恶迹?如贾三倍,——好比交易利三倍,君子是识。——君子不该懂这理。妇无公事,——妇人不去事女功,休其蚕织。——却要放弃这蚕织。……实际上,自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来,作为男权至上主义者的上层统治阶级,就开始祭起“女色祸国”这杆大旗。如《伪古文尚书》之《五子之歌》发出的“内作色荒”的警告,《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的劝勉……所谓“色”,孔颖达疏为“女人为色”。在男权至上主义者看来,女色是与淫声、狗马、略猎并举的消遣奢侈品,它不但惑主使人主耽于其中,而且还可能干预政事,即《诗经·十月之交》中的所谓“艳妻煽方处”,导致国家覆亡。所以经历过那场亡国惨祸的周贵族们要痛骂褒姒是不祥的枭鸱,是败国的长舌妇。有人认为,“女色祸国论”、“小人误国论”作为一种言论名称,系出自《论语·阳货》里的一段孔子语录,即:“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是对孔子之论的误解吵雹散。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认为,孔子这段话不过是对妇女性格某些特征的描述:“你与她们亲近点,她们就对你随随便便;你要不理睬她们,她们又要骂你抱怨你。妇女的这种心理性格特征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由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该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并不必含褒贬意义。至于把'小人'与妇女连在一起,这很难说有什么道理。但此'小人'作一般人解,或作'修养较差'的知识分子解,亦可说通。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尤然。”郑思则在《中国性文化》一书中则指出:儒家不是不好色,可是“当好色威胁到他们的身家性命时,他们或许会'舍鱼而取熊掌',但这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最好的办法是'鱼'和'熊掌'兼得,这时,儒家的中庸原则又出现了,这就是'好色而不淫'。对君子来说'好色'是可以的,只要不过分就行,关健是把握好分寸--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其实,不独儒家,可以说先秦诸子对女色(或曰女乐)几乎都抱着这样的态度。因为他们几乎都是男权至上主义者。而他们的相关言论,除了孔子在《阳货》里的那段话以外,最为著名的还有《韩非子·十过》第六过里所讲:“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平心而论,韩非升氏之说并不无道理;何况他在《十过》里还借由余之言,提倡“俭道”,反对“弥侈”,也是对的。但是,他接下来却将“未闻中国之声”视作“圣人”之道,而使用“女乐”就可以“乱其政”,就近乎荒谬了。在男权至肆早上的时代,女人为什么这么可怕呢?说穿了这是男权社会的男权至上主义或大男子主义在作怪,是对女人的一种性别歧视,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当然,这实质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性恐惧的表现。性歧视加上性恐惧,所以孔子、韩非这些古代圣人们会发生上述怪论。在男权社会,女人只不过是男子的性奴隶,性工具而已;但男人们(主要是当权的男人们)又怕用之过度而乱了阶级国家的根本。对女人,他们是既爱又怕:既需要她们来满足性欲,却害怕她们利用男人的这个短处行报复,闹独立,争平等;于是便有了妹喜灭夏、妲已亡殷、褒姒覆周的说法。这种说法显然整个儿地是掌权的男人们编造出来的,是对女人怀有性歧视兼性巩惧的当权男人们编造出来的。这冤情,正如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花蕊夫人徐氏的《述国亡诗》所倾吐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献公贪骊姬之色”,“其祸竟流五世”。由此可知,骊姬为报骊戎战败之仇所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确实使晋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史书说,骊姬姐妹不是骊戎主动送的,而是俘获的,骊姬从未心甘情愿接受晋献公,她活下去的目的就是要报复。正因为她是主动地以自己为诱饵实施美人计,所以她对所施行计谋的策划是十分细心、周密,而行动又是主动、强烈、果断。有人说她的心太狠毒了。可是,当复仇的欲望已成为这个女人生存的目的后,她又怎么能不狠毒呢?难道晋国攻打骊戎,强迫骊姬姐妹同为献公之妾时,就不狠毒吗?不是晋献公侵略在先,哪有骊姬复仇在后?骊姬之举,虽然并不值得称赞,却也大可不必去进行谴责。二、历史上妲己真的是"女色祸国"吗?妲己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根据《史记》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之女,是一个绝色美人,在商纣王征伐有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纣王被周武王打败,最后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自缢而死。《封神榜》上说姐己是千年狐狸精,受了女娲娘娘派遣到凡间,任务是蛊惑纣王,使商朝灭亡。当周人灭商后,在杀妲己时, 连刽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愿替其死。还有许多稗官野史,将妲己说成是蛇蝎美人,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简直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其实商纣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绝不是一个弱女子引起的。在春秋时期,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汉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有了更生动的演绎,说是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而到了晋朝,皇甫谧因为职业是医生的缘故,写些文史文章的时候,又演泽出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解剖了怀孕的妇女,要看看胎儿形状。后世小说家们根据个人好恶,纷纷加工演绎,以讹传讹,逐渐远离了历史真相。妲己的形象也由于后世小说家的添油加醋而愈发可恶起来。从《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里的"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里的"商王大乱,沉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都还是不太离谱的合理推断。再到后来,被民间小说家的演绎,形象越来越恶化,直到后世的《封神演义》达到了顶峰,把"女色祸国" 的罪名加在了妲己头上,简直是历史的冤案。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宣太后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芈月传》让我们深深了解了一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芈月,他可是秦王朝建立最厉害的一个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称“太后”的女强人——宣太后。可以说他是秦朝开天辟地的一个顶天立地之人,在国家面临最危难,四分五散,有人都想来瓦解这片土地的时候,芈月用他毕生的智慧去解决了所有的事情,曾经从楚国远嫁到秦国,在和秦王赢驷两人的扶持之下,互相学会了两国的文字,以及一些计算方法,不得不说,她非常聪慧过人,难怪他会获得秦王的喜欢和欣赏。可是即便是这样,秦王对他如此疼爱,并且将它的孩子寄予厚望,可是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芈月是狐媚之人。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一个女人在处于不同的朝代?处于不同的位置,或者说处于同样的位置,而处于不同的时间地理位置上,而他所面临的一些非议就不一样。明明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苏妲己会背着千古骂名?而当时的秦国妃子芈月却是万古流芳,其中唯一的区别就是芈月真正成为了秦王的助手,并且辛勤地为他完成了他毕生的心愿,就是光复整个秦朝,而迎合了所有人的梦想,所以到头来所有人都对他赞赏有加而并不是口角相加。四、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我们总是提起曾经的文成公主,总是会记住她的千古史迹,毕竟人家是肩负着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的大一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实现了历史上的和平,如果没有她的存在,可能松赞干布会继续发动战争,唐朝也有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人们也都会评价文成公主的美貌,对她一生都表示出了无比的赞美和至高的荣誉,原因就是文成公主一生做出来的贡献是相夫教子为国家的大事情做出了重要的牺牲。文成公主当年从中原地区最繁华的朝代,远嫁到了偏僻和高寒的西藏,这不仅仅是体现出一个皇室的风范,更能体现出一个女儿家的那种容忍。而且她出嫁的时候不仅带去了当时的一些谷物文献,估计包括一些历史文化风俗,也随她全部带进了西藏。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西藏最美的建筑物,那么我们只能说文成公主就是西藏最有名的风景画,毕竟这所有的东西都是来源于她的协助,倘若当时他没有进西藏,倘若松赞干布,他们两个人没有结婚,可能西藏要远远和当时的文明要再晚几十年,甚至百数年。而这个时候没有人辱骂过文成公主的原因就是因为文成公主真正为国家付出了,可以说他是历史上的一个女英雄,人家以和亲的名义替唐朝解决了最大的患难,她是一个杰出人物。所以翻开历史,你永远找不到关于文成公主的一些不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