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国军五大主力实力排名是怎样的

国军五大主力实力排名是怎样的

“国军五大主力”是指察简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内作战力最为坚强,装备最为精良的五支部队,分别为: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十八军。五大主力的称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军事整编会议”上被提出,各军基本上全为美式装备部队。其中:新1军是装备出来的,第74师是打出来,第5军是练出来的,第18军是宠出来的,新6军是孪生出来的。

国军从人员素质、武器装备、内部组织、士气风貌角度分析,战斗力最强无疑还是整编74师。

“五大主力”按战斗力的排名: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第十八军

一,从国军内部视角来看。

现存的文史资料中,多有第五军和18军互相攻讦不服的言论,但并无对74师的微词。原整编11师118旅54团团长尹钟岳撰写文史资料回忆明确整编11师战力不比整编74师。李延年所谓“有10个74师就能统一中国”,涟水之战被俘的74军营长所谓“74军如果都失败了,那么就将没有任何国民党部队可以组织共产党的进攻了,共产党可以倒着扛枪开入南京”。74军覆没之后,王耀武曾含泪抱怨道:这么有力的部队,如果让我指挥,决不至于落到这样失败的境地。但抗战之后,并不是王耀武一个人失去了嫡系部队直接指挥权。汤恩伯的13军也到了杜聿明手上。王耀武的74军让汤恩伯葬送,杜聿明的第五军也不在杜的直接掌控之下,想必这也国军中枢为了削弱高级将领对其嫡系部队影响力的一种措施吧。

二,从对手视角来看。

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之后与被俘蒋军军官座谈的时候也提到“贵军在抗战中的战绩很好,战斗力亦堪为国军之冠”。孟良崮战役之后,华野政治部组织编写了《蒋军74师调查记》,全面研究分析74师的历史,编成,战术,作风。编成之后在华野推广,以迅速提高华野一线战斗部队战斗素质。这个小册子上报中央军委之后,中央军委认为很有价值,在解放军其他战区也组织了推广学习。

三,覆灭前在国军进攻兵团中的地位。

74军在覆没前的序列是属于汤恩伯第一兵团,当时整个山东解放区一共有3个兵团,这其中以第一兵团的编制最大,战斗力最强,是主攻兵团。而一兵团中的核心,箭头,所谓“硬核桃”就是74师。日后在豫东战役中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的黄百韬整编25师在74师面前也只是打下手。旁边的83师也同样不弱,作为74师的姊妹部队,是国军唯一的师团两级都获得过武功状的部队,站前更是刚刚收下了荣誉2师(后整编为44师,师长刘声鹤淮海战役时曾在运河桥头为了给自己在河东的两个团争取撤退时间霸气十足的要枪毙守桥的25军士兵。)

四,与华野PK的表现(最关键衡量)。

单挑打得过华野同等兵力吗?在涟水打6纵,这应该是最接近1V1的战例了,窃以为此役74师应该是完胜。后来在孟良崮被5个主力纵队围攻,就没有单挑机会了。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前曾说“估计当面共军至多不过两三个纵队,就算有五六个纵队,我一个师去打也没问题,只要两翼掩护好,有依托,保险三天拿下坦埠。”当然,这是张自己说的。并且后来的战役进程中,25和83师并未给其侧翼提供依托,而且当面的部队也不是“至多两三个,就算有五六个纵队”,而是9个步兵纵队,加一个特种兵纵队,整整10个。所以他这句话也没有按照“至多两三个”的情报进行验证的机会。

最后补充一点其实很关键的:在5大主力中,只有74军从成立到孟良崮覆灭,没有师级单位的进出调整。也即所谓的战斗精华,骨架没有被稀释,保持了内部的稳定。

第五军在抗战中就多次调整,46师,96师,45师,杜聿明去东北还拆困把200师600团带了过去,当总部特务团,后来这个团编入暂编62师,成为让廖耀湘对暂编62师刮目相看的最大根由。18军自成立后,序列调整就更频繁。但抗战后期到1948年夏还相对保持稳定。新六军以新22师为基干,207师,14师都调出去了。新一军的新38师也出去了。53军,71军,100军等等,都有类似的变动调整。但是74师没有,三五部队的每一个“5”自从加入74军,就再没有被调出去另立山头。

像这种成立之后,所属部队序列从未被调整的现象,在5大主力中独树一帜,个中原因耐人寻味。究竟是老蒋所谓“为保持74军的特殊军风”还是王耀武护得紧,不容他人涉足,还是派系扩展不顺畅,不能像18军第五军那样派生出一个兵团,繁衍成一个系统。而且73军,100军,在王耀武手下,已经大范围调入旅没念了74军系统的人,但部队的序列没有调整,调整的是人事。没有像新六军那样直接调走14师,以其为基干另建一个全新的部队。

个人认为,单论军级单位战力,孟良崮前的74军在当时的中国,当属第一。

转载于网络 ,原作者:马丁.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