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秦代,笔的作法有所改进。它将笔杆的一端凿成小窝,把笔头放在窝里粘住。套笔也用竹管装入,又在两侧各凿一销穗小孔,以便取笔。
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米兰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芦管笔。
1972年在甘肃武威张义堡遗址中发现的双瓣合尖竹管笔。
魏晋以后的笔杆较短,或者由于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高腿桌椅,写字的人是跪坐在席子上的。面前摆的矮几案,所以要悬肘书写,因而对笔头的要求是"锋齐腰强",也就是柳公权所说的"圆如锥"的形状。据说,欧阳询对于毛笔也很讲究,使用的笔是以狸毛为芯,覆以秋兔的毛做成。
到了汉代,毛笔的制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汉代毛笔的笔杆圆直,便于使转,笔头较之秦代稍大,腰部增粗,加强了力度,笔柱毫选用为兔毫。
近年来,毛笔因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稀缺性,逐渐受到各路藏家的关注,一支民国的竹刻毛笔市价大概在4000元左右,明清两代的毛笔大都在万元。
扩展资料:
新型毛笔:
储水式毛笔是一种新型毛笔,其原理是把墨汁储存在笔信激杆之中,并增加亏坦卜了按钮装置,不按动按钮墨汁是下不来的(利用的是水的表面张力),也就是说按动按钮的过程就是给毛笔添墨的过程,这样即实现了:
1、增加了毛笔的实用功能、便于携带。
2、墨汁从笔头的上部流下来,增加了每次蘸墨的总量,增加了书写的连贯性。
3、不按动按钮墨汁下不来,实现了枯润、浓淡的节奏变化。
笔头:采用狼毫/羊毫手工制成,笔杆上端有按钮,可以自由调节笔头下水量的流畅度,使用起来简洁顺畅,即使是初学者使用也会得心应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