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
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悄嫌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
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
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
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
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
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
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
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
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仔运雀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
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念早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
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
杜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
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
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景俭(?-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益州录事参军。
杜审言(645-708):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祖父。
杜暹(678-740):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丞相。谥号贞肃,改贞孝。
南岳怀让(677-744):金州(今陕西安康)人。唐代高僧,俗姓杜,禅宗六祖惠能弟子,后弘法于南岳福严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
杜鸿渐(709-769):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礼部尚书杜暹族子。封卫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文宪。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佑(735-81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学家。赠太傅,谥号安简。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杜黄裳(738-808):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国公。赠司徒,谥号宣。
杜元颖(775-83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孙。
杜环(生卒不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旅行家。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又名呾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
杜秋娘(791-?):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唐代著名女诗人。杜秋娘喜词曲,善歌舞,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牧(803-85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唐宰相杜佑之孙,人称“小杜”,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悰(794—873):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国公。赠太师。唐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诗人杜牧之堂兄。
杜审权: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师,谥曰德。
杜让能(841—893)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赠太师。晋国公。
杜荀鹤(846-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晚唐著名诗人。
杜稜:新城(今富阳)人。唐朝,司马,润州刺史。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后均佐吴越以功名显。
杜光庭(850-933):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人。道教天师。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一生著作颇多,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杜重威(-948) :朔州(今山西朔县)人。五代后晋大臣。成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杜晓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大臣,右仆射。祖父杜审权与父杜让能皆为唐代宰相。三世为相。
杜建徽(864—950):五代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杜稜幼子。南唐左丞相,封郧国公。赠太师,谥威烈。
杜昌业: 南唐翊圣功臣
杜镐: 常州无锡人。宋朝礼部侍郎。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
杜安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词人。
杜衍(978-1057):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宰相)。封祁国公,谥正献。
杜默(1021-1089):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北宋著名歌豪,石介曾作《三豪诗》赠别杜默,诗称“曼卿(石延年)豪于诗,永叔(欧阳修)豪于词,师雄(杜默)歌亦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
杜充(?-1141):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两宋大臣、宰相。
杜绾: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杜衍孙,北宋矿物岩石学家,著有《云林石谱》。
杜范(1182-1245):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杜杲(1173-1248):邵武城关人(今福建邵武)人。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战功显赫的爱国将领,且有文才。朝廷授予工部尚书,以直学士职退休。
杜仁杰(1201-1282):济南长清 (今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杜道坚(1237-1318):当涂(今安徽当涂)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
杜可用:(今江西都昌)人。元初农民起义首领。
杜琼(1396-1474):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诗人。
杜堇:江苏丹徒人。明代画家。
杜濬(1611-1687):黄冈(今湖北黄冈)人。清初诗人。
杜立德 (-1691 ):今天津宁河县宁河镇人。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师。
杜受田(1788-1852):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清代大臣、学者,太师太保。为咸丰皇帝之师。
杜翰(1806-1866):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晚清大臣,帝师杜受田长子。军机大臣。赞襄政务大臣。
杜庭璞(1852-):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杜翰之子。刑部湖广司主事
杜文秀(1823-1872):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
杜常立:河南新乡人。清末民初宜阳县知事,固始县知事,彰德县长.
杜心五(1869-1953):湖南慈利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 杜亚泉(1873-1933):会稽伧塘(今浙江上虞)人。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译家。
杜月笙(1888-1951年):上海川沙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一生叱咤风云,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
杜斌丞(1888-1947):陕西米脂人。近代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
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
杜重远(1897-1943):吉林省公主岭市人。中国实业家,知名抗日爱国人士,《新生周刊》主办人。
杜聿明(1904-1981):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乡被俘。
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义德(1912-2009):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运燮(1915-2002):福建省古田人。现代著名诗人,九叶派诗人之一。
杜鹏程(1921-1991):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杜兴骥(1931-):1931年生于河南新乡。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
杜近芳(1932-):1932年生于北京。京剧旦角,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杜祥琬(1938-):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原籍河南开封。应用物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杜宪(1954-):1954年生于北京。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她是著名影星陈道明的夫人。
杜志国(1954-):1954年生于河北邢台。中国著名影视男演员。
杜杰(1969-):1969年生于河南新乡。中原网络CEO,中原名吃推广CEO。
杜淳(1981-):1981年生于河北保定。中国内地著名男演员。
杜丽(1982-):1982年生于山东沂源县。奥运冠军,中国女子射击队运动员(2004年奥运会获得10米气步枪冠军(首金),2008年奥运会获得50米步枪3X20冠军。 杜维明 (1940-):1940年生于云南昆明,后赴台。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
杜正胜(1944-):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也是知名的中国上古史学者,曾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
台湾籍杜姓人士的祖先亦有在大陆者,与福建、浙江、广东的杜姓人有着渊源关系。 杜邺(赫后裔)——杜林——林乔
杜得臣、杜秉(赫后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迁居茂陵)——杜延寿、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迁居杜陵)——延寿或延考后裔杜保——杜保后裔杜廪
(3)杜延年迁居杜陵
杜周的小儿子延年,博通经史,明律令,但性格和为人与其父、两位兄长不同,断案公允,执法严明,不滥杀无辜,受到朝野称赞,累迁官为御史大夫,封为建平侯,迁居汉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陕西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长安县樊川的杜曲镇)。从此,杜曲成为杜姓宗族的大本营。
杜延年有6个儿子:长子杜缓,在汉宣帝本始年间(公元前73—前50年)任校尉,跟随中郎将赵充国击匈奴,出生入死血战,立下大功,升任谏议大夫。之后,他又出任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都尉,北征防御匈奴有功,又升任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太守。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汉宣帝召他回长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汉元帝初元年间 (公元前48—前44年)后,经济衰退,西羌反叛,杜缓捐资数百万钱支援军队,受到朝野称赞。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前8年),杜缓病逝;二子杜继、三子杜他,均任朝官或地方官;四子杜钦,字子夏,以才学闻名于京师长安,一目盲,不做官。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大将军王凤聘他为武库令,不断上书劝成帝勤政治国,成帝接受劝告。不久,他以眼疾辞官。王凤慕其才,又聘其为大将军府吏,对杜钦言听计从,十分尊重。王凤去世后,他辞官漫游天下名山大川,作赋授徒,名声大振;五子杜绪任地方官,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从此,又形成六家杜姓人。
杜缓之子杜业,官至太常,刚直不阿,痛恨宦官、外戚专权,被罢官。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复拜杜业为太常,后病逝;杜熊之子少卿,官至荆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职数十年,杜姓人遂慕名迁居荆州郡所,东汉时去世。
杜少卿有子杜穰,字子饶,东汉时任谏议大夫。
穰之子杜敦,字仲信,东汉时任西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境,后移于今山西离石县)太守,政绩优异,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次子杜笃,文学家;杜业之孙杜操,字伯度。
杜敦有子杜邦,字召伯,东汉时任中散大夫;杜笃有子杜硕,为大商人。
杜邦有三个儿子:长子杜宾、二子杜宏、少子杜繁。
杜宾有两个儿子:杜翕、杜崇。
杜翕有子杜契,字广平,三国时期任吴国谋士,后专心学道教,隐居于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有子杜畿。杜畿有三个儿子:杜恕、杜理及杜宽。
附:杜陵延年世系示意表
杜周—杜延年—杜缓、杜继、杜他、杜钦、杜绪、杜熊一缓之子杜业、熊之子杜少卿—少卿之子杜穰—穰之子杜敦、杜笃、业之孙杜操一敦之子杜邦、笃之子杜硕一邦之子杜宾、杜宏、杜繁—宾之子杜翕、杜崇—翕之子杜契、崇之子杜畿一畿之子杜恕、杜理、杜宽。
杜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四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