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作品号是哪首?不说的话给你个Op.26降A大调奏鸣曲的
第三乐章
此乐章附有“追悼一位英雄”的副题,故也称为《葬礼进行曲》,究竟指的这个英雄是谁,至今尚不清楚,只能用概括的抽象性意味来理解。因为在三年后,贝多芬在《第三(英雄)交响曲》里写下规模更大、更宏伟的《葬礼进行曲》,这是在某种明确概念指导下进行写作的。
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都是写英雄和英雄性因素,如《哀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序曲、《第三交响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等等,英雄的形象常常抓住了贝多芬的创作想象力。此乐章的篇幅较小但却是贝多芬创作成就中最有力的形象之一,是这首奏鸣曲中的王牌。本进行曲具有堂皇威严的特点,它正确地抓住了进行曲音乐的音调基础,顽强地反复
沉重的和弦,造成了缠绕不去的严峻思索印象以及怀着悼念的心情缓步前进,虽然没有抒情的性质,但对待死亡的那样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姿态,那种公民的激情取代了伤悼的情绪令人感动不已。乐章音乐的基调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对英雄功绩的赞颂,英雄虽然死了,但他获得了永恒的荣誉,他所殉身的事业胜利了。贝多芬在这里面对的并不是蚀首镂心的悲伤,而是某种象命运般的严肃力量,人非得变成伟大的超人或英雄不可。
乌辽贝舍夫关于进行曲写下了透彻的、诗意的评论:“旋律比转调还简单,在6小节中只听到一个音,五度音(bE),好象钟声,敲出主人公一生的最后一刻,同时低音声部刻划进行曲的音型和节奏。人们可以猜想,这个死亡带来了一种震撼世界引起人民悲伤的打击,突然在小调后出现了大调,鼓声愉快地隆隆响着,双簧管和长笛以胜利的欢呼声在高音区回答它们……这难道不是自由奔放、光辉灿烂的荣耀的形象,它飞翔在历史的坟墓的上空,想使坟墓永远神圣?然后又回到小调,进行曲重又开始,这是真正的伟大,这就是崇高!”
罗曼.罗兰说过:“《葬礼进行曲》这两个词,“进行曲”这个词比“葬礼”这个词更占优势,贝多芬的英雄是站着而死的。”
虽然许多人都争相猜测,贝多芬题献此曲的“英雄”是谁?可是谢纳沃尔夫却认为是“为自由与祖国战斗,引导共和道德到胜利的的战斗”。奈格尔看成是“即使是最强者也难免被纠缠的有限命运。”李斯曾表示:此曲是受帕耶尔的英雄歌剧《阿吉烈斯》·送葬曲’的影响而写作的。此外,还有不少的人认为是受海顿晚年所写作的优美《f小调变奏曲》(1793年)的影响而作曲的。
此乐章不管是曲式、和声、节奏和乐句结构,都极为明快单纯,在内声部配上平静的运动,而上声部就是长大的旋律式持续音,它的步伐是平静、庄严的,整个乐章是紧扣的。乐章先由ba小调转到bc大调,并由同音异名的b小调转到D大调,接着采用ba小调的变化下属和弦,经过属和弦后,再回到ba小调上,象这种和声的进行是何等的丰富和大胆,同时又是多么壮丽!虽然这是充满力的《葬礼进行曲》,可是它的热力却要等到进入中段时才完全地爆发出来。此处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威胁似定音鼓的急擂,叫个不停的铜管锐利的音调,宛若向高空直击而去,其气势是何等壮烈、凌厉!事实上,贝多芬在1815年曾把这音乐编曲成管弦乐。
演奏注释
[弱起小拍]由于是“葬礼进行曲”,不仅速度要缓慢,表现出宏大、严肃的感觉,触键的音也要重厚,并充分确保和弦的长度。要注意重厚的音响与强弱之分,音响的感觉可以接近铜管乐的性质。附点八分音符后的十六分音符在节奏上要绝
对准确,附点八分音符不能断开,要准确地保持住。
第一部分是复合乐段,主题从带有沉重附点节奏的音型开始,低音声部要深厚些,给人以明快之感,其终止是ba小调的半终止、平行大调的完全终止(bC大调);b小调的半终止、b小调的平行大调(D大凋)的完全终止。
低音声部的进行可以弹得干一些,稍稍断开,第三拍上的四分音符要保持住,可以不用踏板,在和弦的交换中是描绘出一种变化的色彩。
注意内声部的移动,是安静的步伐衬托出上声部的庄严色彩。
(cresc.)从第二拍起要明显做出。
大调的色彩,好象太阳的光点照在送葬行列上。
这里的b小调较为热烈和不安,似乎又是仇恨萌发了,意志觉醒了。
[l0]和声的变化要弹得十分壮美、愤慨。
第四拍上的(cresc.)要认真表达。
p、pp的性质,但和弦仍应弹得十分尖利,好象是一种金属的声音。
中间部分只有4小节,最后转回主调。
双手跳奏音型应弹得激烈、有力,展示出性格的力量,第四拍可做出威力的sf。
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进行要弹得含义深刻,十分沉着、刚毅、严峻,又一次回到了悲哀。
变为10小节的单一乐段。
这个颤音强而有力,很象鼓点,音的数量可以任意增加,最后的两个音(bB、bA)是准确的两个十六分音符。
贝多芬在这里找到了更新的、更出色的写法——“大调色彩”,主和弦在持续五度音的悲哀音响上突然转入大调,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再一次英雄号声的强大冲动,它再一次有力地肯定了内心力量不可摧毁。(cresc.)要推动式压进,音量的比例要弹得十分明显。
这些和弦应象管弦乐的全奏一样。
严格地保持速度。
进入同名大调(bA大调)三声中部。三声中部虽然仅有8小节,但它却以独特的手法,创造了凯歌般的广阔境界。第一部分是从主和弦开始的重复乐句,在属大调用完全终止结束。要注意速度不要改变,用p所奏的均匀震音在节奏上一定要十分准确,就象打击乐一样;用ff奏出的断奏和弦要弹得铿锵有力、斩钉截铁般的,好象管乐的号角声,两者的戏剧性效果非常独特。它是真正的《葬礼进行曲》,在这里好象听到革命的战斗回响,听到了鼓声的连续敲打和军号的尖锐响声,呈现出一幅冲天绝壮的场面。
第二部分从属和弦开始的重复乐句,并用主三和弦结束,动机性格的材料与第一部分一样。
以a小调忠实地再现了开头严肃的进行曲。
低音声部的bA持续音要弹得象定音鼓声一样。
短小的尾声在主持续音上构成,和声非常别致,将阴暗色彩的ba小调改为大调,由两个反向进行的旋律组成的二重对位法。尾声要弹得柔和些,好象用弦乐器演奏的一样,音响应当逐渐消逝,好象是送葬的队伍走远了,而且悲伤的感情在对伟大英雄的明朗思念中寻找快乐,但速度绝对不能改变。
p要突然进来。
右手第二拍的休止符要准确停顿好。
贝多芬以其绝妙的分寸感觉,使《葬礼进行曲》的最后瞬间转为和解气氛的bA大调,它所造成的尖锐对照,象征着力量从黑暗中得到解放,在这里贝多芬所感到的不是悲伤,而是某种命运的严肃之力。最后,乐章在bA大调的主和弦中轻轻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