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口蹄疫的治疗

口蹄疫的治疗

1口蹄疫的治疗

扑杀病畜及染毒动物扑杀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隐性感染动物和牛、羊等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

疫情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扑杀动物的范围,扑杀措施由宽到严的次序可为病畜→病畜的同群畜→疫区所有易感动物。

免疫接种目的是保护易感动物,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范围。现行油佐剂灭活疫苗的注射密度达80%以上时,能有效遏制口蹄疫流行。

疫苗接种可分为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实施免疫接种应根据疫情选择疫苗种类、剂量和次数。常规免疫应保证每年2~3次,每头份疫苗含3PD50以上。紧急预防应将每头份疫苗提高到6 PD50,并增加免疫次数。

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染毒物品移动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

小到一个养猪户,大到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无口蹄疫状态,必须对上述动物和物品的引入和进口保持高度警惕。

疫区必须有全局观念,其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运出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2口蹄疫的病因

口蹄疫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目前,有三分之二的 OIE 成员国流行 FMD,时刻威胁着无 FMD 国家和地区的家畜安全和畜产品贸易。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c A、O、C、南非

1、南非

2、南非3预防和亚洲1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

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加温85℃15分钟、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对酸碱之作用敏感,故1%一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一2%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

特点 牛尤其是犊牛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骆驼、绵羊、山羊次之,猪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一100%,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

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且春秋两季较多,尤其是春季。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3口蹄疫的症状

人口蹄疫的特征是突然发热,口,咽,掌等部位出现大而清亮的水疱,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这些症状经2-3周后可自然恢复,不留疤痕.

因此,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大.

建议:最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或停止,不喜饮水,闭口呆立,开口时.大量流涎.病畜口腔粘膜,齿龈,唇部,舌部及趾间等发生水泡或糜烂.

起初水泡只有婉豆到蚕豆大,继而融合增大或连成片状,1~2天破溃后,形成红色烂斑.很多病例在看上出现条状,高低不平的水泡(波浪式),用手抓取舌时,常能大片地脱落.

少数病例在鼻镜,角基及乳房上发生水泡.在发生口腔水泡后或同时,在蹄冠,蹄踵和趾间发生水泡和烂斑,若破溃后被细菌污染,时发跛行严重.幼牛常并发严重的胃肠炎.

人类患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大多是直接和患病动物接触或挤乳时,病毒通过皮肤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发病.

偶尔也可通过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制品被感染发病.人与人之间很难互相传染.

4口蹄疫怎么办

口蹄疫也可以被称为“头号杀手”。

口蹄疫是一种以病毒为载体的疾病,主要受感对象为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老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潜伏期有几天至半个月不等,接触、空气、食物等均可导致疾病传播,如遇大风或兽群的大批运输则传染更快。

口蹄疫发病后一般不致死,但会导致病兽口、蹄部出现大量水泡、高烧不退,使实际产量锐减。

另外,个别口蹄疫病毒的变种亦可传染给人。

因此,每次爆发后只能屠宰和集体焚毁以绝后患。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头号杀手”。

1、搞好猪舍的环境,用一些消毒药消毒,一般情况下是一周消毒两次

2、在疫区牲畜一定要注射疫苗

3、发病的采用血清抗体做紧急治疗,能够直接中和口蹄疫病毒。

大群中没发病的猪使用口蹄一针灵做紧急预防,净化体内口蹄疫病毒,防止病毒的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一般的养殖户都不注重预防,应该防治结合,不能等疾病来了才开始治疗,那样损失很严重的。

5口蹄疫的类型

1、潜伏期 人的潜伏期为2~6天,人体发病过程和易感动物十分相似,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口干、口腔黏膜潮红,出现水疱。

手足部位的皮肤亦出现水疱。

2、前驱期 病状不明显,常表现为全身不适、疲乏、伴有口腔、舌咽局部充血和颈淋巴结肿大。

常为轻微头痛、不适及发热。

3、发疹期 病毒侵入处出现原发疱疹,体温可达39℃伴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少数可至低血压、心肌炎等。

在指端皮褶和指掌面有蜇刺感和烧灼感,发生水疱的先兆为指掌部。

有时口腔黏膜也可发生水疱,口腔内形成的水疱则凸出而饱满,周围有充血区,初发时水疱液澄清而呈微黄色,原发性水疱消退后5天内还会出现继发性水疱。足部、掌跖部,因皮肤较厚,发生的水疱平坦。口腔水疱影响饮食吞咽。

4、恢复期 高热数天后进入此期多数患者如能及时对症治疗,常可在2周内完全康复,无后遗症,婴幼儿和体弱儿童和老年患者,可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心肌炎、循环紊乱和继发感染。

如不及时治疗可招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