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内在唐代曾指的是担任警卫的官员,但在后来泛指官僚的子弟。
“衙内”本是掌理禁衙的官职,唐代籓镇相沿以亲子弟管领这种职务,宋元时便称官家子弟为“衙内”,犹如称“王孙”“公子”一样。元杂剧里所称“衙内”,则是影射当时的蒙古官员,包括元代的诸王、勋贵和权臣。他们多仗势欺民,并与官府、富户勾结,干预民政,抢夺人民财物或良家妇女,是让百姓又憎又怕的人物,杂剧中对这类权豪势要,毫不留情地加以披露与讽刺。
衙内一词的出处
宋孔平仲《珩璜新论》卷四:“或以衙为廨舍,早晚声鼓,谓之衙鼓,报牌谓之衙牌,儿子谓之衙内。”《水浒传》第七回:“恰待下拳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保正道:‘这等是衙内了。请问当时乳名,可记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