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小窍门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1、景颇族服饰习俗

景颇族无论男女都特别崇尚黑色,所以他们的服装颜色基本上,都以黑色或深色系为主。当然景颇族男人也特别喜欢,穿白色对襟圆领上衣。头上会佩戴白色或黑色包头,而且腰际还会佩带腰刀和筒帕。

而景颇族女性的服饰相对来讲,要比男性的服饰更加复杂。她们喜欢穿黑色对襟短上衣,下身穿黑红相间的筒裙,并且无论老少都会绑腿。景颇族女性对银饰品特别在意,每当节庆或结婚时都会佩戴,银项圈、银链子、银耳环、银手镯等。

走路的时候这些银制的首饰,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悦耳声音,很容易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可以说景颇族女性的服饰习俗,在云南地区也都别具一番韵味。很多景颇族少女还会在腰间,佩戴红色或黑色藤圈,而且数量越多越能显现出美感。

2、景颇族建筑习俗

被摆脱如某饮血的时代之后,就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子的本领。无论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还是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其团毁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建筑习俗。景颇族由于聚居于云南地区,所以就地取材建房是其一大特色。

竹子、茅草是景颇族先民的主要建筑材料,他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势情况而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见到两层竹楼,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住房样式差不多。都是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

这种建筑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而且景颇族的竹楼或者茅草房,也为人们当做旅游景点反复参观。笔者认为从一个民族的建筑习俗中,其实可以透彻的了解到,这个在岁月长河中的民族的发展历史。

3、景颇族饮食习俗

由于云南地区盛产水稻,所以景颇族人以大米为主食。他们会将大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竹筒饭、肉稀饭,都是景颇族人每天的必备食物。由于其族人特别喜欢吃辣味食品,所以他们会经常将一些蔬菜或者肉类,放入很多辣椒之后再食用。

新米节食俗是景颇族的一大特色。每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时,景颇族人的米仓中被装满新米。他们会将新鲜的稻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味丰收的乐趣。当然,热情好客的景颇族人还会邀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共尝新米饭,这种习俗其实就是“新米节”。

正常情况下新米节会在历八月龙日举行,在新米节当天,景颇族人会将新收割的稻米放在“鬼门”旁。然后将打出的稻谷炒干舂成米,最后将新米和旧米混合在一起煮饭。实际上这种做法的主要寓意,就是旧米未吃完新米又来到。

在煮饭的时候还要在锅盖上摆12-12个稻穗,煮好饭之后人们还会一边吃饭,一边通过唱山歌的方式去歌颂稻谷的来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粒粒皆辛苦”,只有珍惜粮食才能丰衣足食。

4、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非常有特色,按照汉族解释就是跳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目瑙纵歌节”,正常情况下这个节日的时间2-6天不等。之所以被称为“目瑙纵歌节”,主要原因就是在举办这个节日时,会在场地中央树立四根目瑙柱。

而且每一根柱子上面,都绘有极富象征意义的各式图案,而且还会交叉两把长刀和宝剑。在“目瑙纵歌节”开始之后,景搭或卖颇族人会纵情跳着“目瑙”舞。笔者认为这种舞蹈其实也源于,景颇族先民时期的祭祀活动。

因为按照景颇族的历史规定来看,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相传太阳王在举行“目瑙”庆典的时候,曾邀请鸟类前去参加这次省会。其中就有被景颇族视为神鸟的孔雀,当孔雀翩翩起舞时被景颇族先人看见了,于是“目瑙舞”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目瑙纵歌节”在解放之前,一直都是景颇族富人的游戏。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这种隆重的节日,但是在解放之后由于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所以景颇族内部再也没有等级之分,每一个紧迫族人都可以参加“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景颇族历史沿袭

1、隋唐时期由高原向南迁徙

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大约在7-9世纪出现了及大规模的迁徙知逗。景颇族先民沿着横断山脉不断南迁,并最终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关注。“寻传蛮”、“高黎贡人”就是唐朝人,对当时社会景颇族的称呼。

“寻传蛮”中的“蛮”字,可以看出景颇族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迁入了澜沧江至金沙江沿岸。所以唐朝统治者才会将景颇族,正式划入南蛮族群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央管理,而且也可以使景颇族更具辨识度。

2、明朝时期大量西迁

大约在公元15-16世纪,景颇族先民由于受到战争侵害,所以不得不由东向西大规模迁徙,而此时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时期。尤其是在16世纪后其,大量景颇族先民迁往德宏地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及汉族杂居。

实际上早在元朝时期中心,景颇族就曾有过迁徙行为,到了明朝乃至清朝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向云南迁徙的过程。景颇族先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其族名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也可以证实,景颇族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从唐朝时期的“寻传蛮”、“高黎贡人”,开始逐渐转变为“峨昌”、“遮些”、“野人”等,这些景颇族自称或他族对景颇族的称呼,时至建国之后才统一为“景颇族”。至此景颇族人开始了新生活,景颇族也进入了历史新篇章。

3、景颇族分支

按照景颇族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个民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因为很多客观因素形成了很多单一部落。久而久之这些部落就变成了景颇族的分支,目前可以考证的主要有五大部落或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这五个景颇族支系都属于同一民族,而且不同支系也都相互杂居,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景颇族不同支系都使用景颇语,当然境外景颇族支系使用缅语。文字方面主要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但并不是特别成熟的文字“拼音文字”。

4、“持弓挟矢”的景颇族

“持弓挟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指的是用弓箭捕获猎物,这说明景颇族先民以狩猎为生。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生存方式,主要是因为景颇族先民的特殊聚居地。在几千年以前景颇族先民就聚集于康藏高原南部,这个区域有很多原始森林。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大山坐拥万亩森林的景颇族,“持弓挟矢”在深林中狩猎,也是一幅令世人羡艳的生活场景。但是身在其中的景颇族先民,却并没有闲情逸致去游山赏景。他们“持弓挟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实际上景颇族人将他们生活的地方,用景颇语称为“木转省腊崩”。翻译成现代汉语可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在汉代这里隶属于永昌郡,到了唐朝时期则属南诏政权。在这个地区中生活的景颇族先民,被当时其他民族称作“寻传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