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龄”来看,二维码已算不上年轻。1970年,最早在美国出现,并在制造业中投入使用。今日,亚洲国家则让它在日常生活中大放异彩,海报、票证、名片……这种黑白相间的小东西已无处不在。但是,二维码,你了解吗?
二维码的码制颇多,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二维码大多是QR码,它缘起于1994年,原本是为追踪汽车零件而设计,后来逐渐流行开来。
它用黑白矩阵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与一维条形码相比,它具有信息容量大(可容纳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编码范围广(图像、声音、文字、指纹等都可以进行编码)、容错纠错能力强(毁损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保密防伪性好、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随着手机上网和智能手机硬件普及,消费者愈加重视互动和信息传播,加之二维码码制开源,参与成本低,它在中国才具备了爆发的背景条件,到了今天,二维码已随处可见。
二维码的10大商业运用途径:移动支付、产品信息、忠诚度项目、APP下载、社交媒体、实时信息、房地产信息、优惠、电子票及电影预告片。
社交类。以微博和微信做为代表。微博上,打开个人资料页快捷互粉、打开指定网页,以及直接打开已输入特定内容的微博发布框。依目前的微博产品形态来看,它主要还是依托自己庞大的用户群,将二维码作为辅助功能以增加产品活力。
微信除借二维码增强社交功能外,在O2O上微信也已经在通过二维码识别,在商家和用户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熟人”形式的SNS,进而指导O2O业务。
二维码提供服务类。比如二维码营销、为客户提供从票证检验到物品信息二维码化的一整套运营解决方案皆属此类;二维码电子凭证,作为参加活动人员的身份识别,通过扫码完成签到,打造互联网+二维码+会议会展业的新的服务模式。
二维码购物类。目前它却面临着3个必须解答的问题:
首先,即时经过了2-3年的发展,在中国用户扫码购物的习惯仍然还未形成,吸引他打开手机购物的动力是什么?
其次,二维码只是一个入口,电子商务还有从支付到物流配送的长长的后续链条,如何解决?
再次,大型或者已经成功的交易平台,在实现二维码购物上难度是否要小很多?新创公司如何面对他们的竞争?
纯工具类。扫码工具在二维码业务链条中不可缺少,却也是最具替代性的产品。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二维码的全面推广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虽说智能手机已普及,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手机终端的安全级别不够高、手机平台的身份识别难以实现。大多数手机上仍然没有内置的二维码读取软件,用户需下载。由于手机摄像头的变焦功能和像素不够,不能正确识别二维码。而在软件方面,也是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维码技术是否成熟、商家对其接受程度、以及消费者对新鲜事物信任与否,也是制约二维码发展的一个瓶颈。
对商家来说,一个陌生技术的加入,需要认知过程,并且其增加的成本也是纳入考虑的问题;而对消费者来说,二维码使用方法的学习和适应,以及对二维码的认知和信任度是仍然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二线,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