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为雌雄异体,是卵生动物。
蜈蚣生殖系统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单一的卵巢或精巢,有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或输精管,后来分为两条,绕消化道而下,分别开口于雌雄生殖孔。此外还有两对附腺通生殖管的末端,雌蜈蚣有2个受精囊,雄蜈蚣有2个储精囊,它们皆通到输卵管和输精管的末端。
雄蜈蚣的卵粒在成熟时充满体腔,临产前的母体在受精囊内储有精子,使发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时能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而排出体外。
从外形上难于区分未成熟的蜈蚣,成熟后细心比较才可以区分开来。一般的区别是:第一,雌性蜈蚣头部扁圆,稍大,呈饼状;雄性蜈蚣头部稍隆起,椭圆而小,呈孢子状。第二,雌性蜈蚣的21节背板后缘较平、圆,而雄性蜈蚣的后缘稍见隆起。第三,雌性蜈蚣体型较大,躯干部较宽,腹部肥厚,身体较柔软;而雄性蜈蚣体型较小,躯干部稍窄,腹部紧缩较瘦。此外,在人工饲养场内,雌性蜈蚣活动较少、迟钝,雄性蜈蚣则活动频繁、动作灵活。
1、蜈蚣为什么会昼伏夜出?
蜈蚣惧怕强烈的阳光,喜群居,有昼伏夜出的特性,也是喜温(变温)动物。在温度低于10度时便停止进食,在零下5度左右进入冬眠。蜈蚣白天喜欢躲伏在废气的壕沟、荒芜的坟包、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的角落里。在夜间蜈蚣认为安全有保障了,就回出来活动。
2、蜈蚣为什么要冬眠?
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若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现象,也是其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主要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蜈蚣是变温动物,其体温会随着自然界的气温变化而变化。一般在11月晚秋季节天气转冷时,蜈蚣就要进行冬眠了。其多栖息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沟坡下或树洞内,或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厘米深的土中越冬。在冬眠期,蜈蚣不在活动,也不进食,躯体呈S形,触角由外向内卷曲,尾足并拢。不过,因南北方气温的差异,蜈蚣的入眠时间也有很大差异。至次年3月上旬惊蛰后可,随着天气转暖又复苏出来觅食。
3、蜈蚣几个月不吃也饿不死吗?
蜈蚣是较耐饥饿的一种小动物,每吃饱一次可够其消化1周 ,此后2—3个月不进食也不会饿死。人工饲养时,一群蜈蚣吃食有先有后,每天只有一部分出来觅食,但还得每天投喂,保证每条蜈蚣都能及时吃到食物,不影响它的生长繁殖。蜈蚣有饮水的习性,人工饲养蜈蚣时需供给清洁的饮水,把水装在浅盘中让其自由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