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读山海经十三首全文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原文

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其二: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其三: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其四: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察渗亏。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其五: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其六: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其七: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其八: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其九: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败神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其十一: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其十二: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其十三: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译文:

其一: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喊誉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其二:玉台灵秀出云霞,王母安适美容颜。天地与之共俱生,不知岁月几多年。神灵变化无穷尽,仙馆很多非一山。高会酣饮唱新谣,哪像世俗凡语言!

其三:遥遥高耸槐江岭,那是玄圃最高冈。远望西南昆仑山,珠光宝气世无双。高高珠树光明照,谣水涓涓流细淌。可恨不及周穆世,搭车也去一游赏。

其四:丹木生长在何方?就在峚山南坡上。黄色鲜花红果实,食之可以寿命长。白玉凝成白玉膏,瑾瑜发出奇异光。岂止君子视为宝,轩辕黄帝早赞扬。

其五:翩翩飞舞三青鸟,毛色鲜明甚好看。清早去为王母使,暮归居处三危山。我想拜托此青鸟,去向王母表心愿。今生今世无所求,只要美酒与寿年。

其六:逍遥无皋之山上,远远望见木扶桑。巨大树枝百万丈,纷披正把肠谷挡。羲和服侍丹池旁,天天为日沐浴忙。一旦太阳升上天,何方阴暗不照亮!

其七:粟烂光辉三珠树,寄生赤水之南滨。高高耸立迎风桂,八树相连便成林。灵异凤凰云中舞,神奇鸾鸟鸣玉音。虽然不是人间乐,王母为之甚欢心。

其八:自古人生就有死,谁能长寿命不亡?竟有不死也不老,命活万岁也平常。赤泉之水供我饮,员丘之树我当粮。日月星辰同我游,哪能很快把命丧!

其九:夸父志向真远大,敢与太阳去竞走。同时到达日落处,好像没分胜与负。神力非凡又奇妙,饮尽黄河水不足。弃下手杖化邓林。身后功绩垂千古。

其十: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其十一:贰负之臣逞凶暴,钦駓违背帝旨意。窫窳虽死尚能变,祖江死去永消失。上天可鉴明审察,作恶之举不可为。臣危被罚甚痛苦,鵕鹗之变不足恃!

其十二:鸱鴸出现在城里,国内便有放逐士。想那楚国怀王时,此鸟必定常飞至。青丘之山有奇鸟,独自出现人不知。本来就为迷者生,不必晓喻贤君子。

其十三:大臣显赫在朝廷,君主用人当慎重。共工与鲸被废弃,帝舜所为除奸凶。管仲临终肺腑语,桓公到底没听从。桓公临死困饥渴,心中后悔有何用!

读山海经十三首全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义熙四年(408年)之前,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

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文学成就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4、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文章用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也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其中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山海经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