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扎兰屯:文化遗产散发“

扎兰屯:文化遗产散发“

“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

长期以来,文化遗产,特别是文物保护,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 收藏 ”的烙印,如何传承、利用,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那么就跟随笔者走进扎兰屯市进行探访。

中东铁路博物馆

滨州铁路线上,当列车掠过松嫩平原最后的平地,窗外的大地一下子聚拢、立体起来,大兴安岭和大草原在这里相拥,我们便走进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南大门——扎兰屯。这座百年城市,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沙俄入侵、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砖一瓦,一段故事;一纸一笔,一种文化;一草一木,一抹馨香。那么,就让我们与扎兰屯凝立、沉思、诉说。

保护历史:扎兰屯——博物馆之城,拥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12座,其中10座在国家注册。这么多的博物馆如何保护,有什么价值,能起什么作用?

一砖一瓦,一段故事:

历史在这里复活

“别看这一座座黄房子不起眼儿,这可都是中东铁路时期的文化遗产。”中东铁路竣工于1903年,干线西起由满洲里入境,经过海拉尔、扎兰屯、昂昂溪、哈尔滨直至绥芬河出境,支线从哈尔滨向南,经长春、沈阳等,直到旅顺口。中东铁路干线和支线总长2489.2公里,是沙俄帝国联结欧、亚两洲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

扎兰屯历史博物馆内景

扎兰屯,依山傍水,四季分明。中东铁路建设者看中了气候温和、景色宜人、物产丰富的扎兰屯,把这里辟为高管政治文化中心、避暑疗养的胜地,相继修建了吊桥阳光浴场、中东铁路俱乐部、沙俄铁路小学、六国饭店等一大批建筑。所以,造就了扎兰屯市中东铁路文化遗产厚重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经过半个世纪的变革,古建筑各有其主,怎样保护历史,采取什么办法,何处借鉴?

扎兰屯市委、市政府通过手段创新、研究创新、产业创新,挖掘历史、保护历史、利用历史,借助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视和文化大发展的契机,相继完成了中东铁路俱乐部旧址、沙俄森林警察大队旧址、吊桥、六国饭店、铁路会议旧址、乌兰夫同志工作旧址、骑兵5师司令部旧址、铁路卫生所等共21处建筑遗址的修缮、管理和重新利用。特别是“中东铁路站系大观“中东铁路机车大观“中东铁路建筑艺术大观“中东铁路文物保护大观”等四个专题展的完成,以鲜活的历史形态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

乌兰夫博物馆内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扎兰屯市对中东铁路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如今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2处。其中,中东铁路遗址建筑108处,改造建成各具特色的博物馆12座,10座在国家注册,有38处是全国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馆藏文物有5000余件,2009年获“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尤其是在扎兰屯建立中东铁路博物馆,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它不仅诠释了中东铁路百年沧桑史,也填补了中国铁路历史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部鲜活而生动的教材。

同时,扎兰屯市将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高位嫁接、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的过程中,传承了历史,利用了遗产,随着博物馆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年接待中外游客30余万人次。

2016年,扎兰屯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中东铁路风情历史文化街区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历史文化名街。

扎兰屯市中东铁路风情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111万平方米,东西横跨5条街区,政府通过置换、征地搬迁、收购等方式将该区域内的房屋由文物部门负责规划、管理和修缮,对已经收复的90座俄罗斯民宅、老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恢复了历史原貌。

“中东铁路风情街”的建设将促进城市建设的融合,并通过中东铁路建筑群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进一步推进扎兰屯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提升旅游城市的文化支撑。

传承文化:扎兰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文化艺术协会17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800余名。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效益?

一纸一笔,一种文化:

文明在这里聚拢

“城市之魂,文以化之。”这句话在扎兰屯市得到很好的诠释。

走进扎兰屯市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卧牛河镇都叶梅民间剪纸艺术工作室,随着10余位农家妇女指尖的移动,身着蒙古族服装的乌兰牧骑演员或纵情歌唱或翩翩起舞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百米长卷映入眼帘。

扎兰屯知青博物馆

都叶梅从未上过美术院校,也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和深造,在农家院里,在火热的生活中,她以一双巧手,剪出一片新天地,剪出精彩人生。她还积极培养民间剪纸艺术人才,繁荣地域文化。2008年,都叶梅创办了扎兰屯市都叶梅民间剪纸艺术工作室,义务培训村民、爱好者以及贫困群众800余人,让更多的人掌握了剪纸技艺,走上传承非遗文化、发家致富的道路。

在扎兰屯,如果说都叶梅是“纸上谈兵”,那还有高振海的“笔尖艺术”。

多年来,国家高级根艺美术师、呼伦贝尔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呼伦贝尔市根艺(石艺)美术学会主席高振海酷爱绘画创作,他与女儿高然多年来潜心创作的以“中东铁路历史”为题材的钢笔画作品50余幅、历史长卷4幅。其画作将中东铁路历史遗存和绘画艺术进行了完美融合,2016年“中东铁路老建筑追忆”钢笔画长卷在首都北京展出,让观众们一睹中东铁路遗存至今或已消逝的车站等建筑的“风采”。高振海、高然父女创作的《老式蒸汽机车》作品被中国铁道博物馆永久收藏“中东铁路历史”和 “三少民族”钢笔画作品不但在北京、哈尔滨、东莞、澳门参展,更走出国门惊艳亮相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家,让扎兰屯市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

扎兰屯扶贫博物馆

扎兰屯市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促进“历史+城市+文化+旅游”相融并济,努力把文化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为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积极培育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对书法、根艺、石艺、篆刻等艺术进行挖掘整理,扶持带动工笔画、羽毛画、剪纸、钢笔画、书法等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兴起,一些旅游艺术品受到青睐,作品走出国门。目前,该市有文化艺术协会17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800余名,年收益600余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0余人。该市文化产业扶贫模式成功破解了城乡结合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资源、无资金、无基础的问题,使贫困群众足不出户便可增收致富。

珍爱绿色:扎兰屯——百年古树受保护,全市155株古树建立了电子户口,年长古榆树已有170余年树龄。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能起什么作用?

一草一木,一抹馨香:

绿色在这里崛起

在扎兰屯,有一个神圣的树种。它聆听过中东铁路第一列火车的汽笛长鸣,目睹过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日新月异的发展。它就是扎兰人心目中的“圣树”——百年古榆树。

如果说,百年吊桥是扎兰屯的地标。那么,百年古榆树便是扎兰屯有生命的“绿色文物”和“活化石”。

如果说扎兰屯人们喜爱古榆树,必先感悟古榆树对这里人们的恩泽。榆树,不仅具有古朴苍劲的姿态美,而且对净化空气中的尘埃有显著作用。据专家测定,榆树的叶片滞尘量为每平方米12.27克,名列9种抗污植物之首,有“粉尘过滤器”之称。同时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氯等有毒气体也有一定的抵抗性。扎兰屯之所以享有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塞外苏杭”等美誉,百年古榆树功不可没。

春天里,榆树的花开得最早,淡淡的黄绿色小花,如一串串铜钱,密麻麻地挂满枝头,人们称其为“榆钱儿”,也含“余钱”吉祥之意。人们不会忘记在那食不饱腹的年代里“榆钱儿”和榆树皮曾挽救过很多人的生命。

百年古榆爱扎兰,扎兰人更珍惜大自然的馈赠。近年来,该市加大对城市绿色和古树的保护力度,聘请林业专家对大龄树木进行了认真的普查和分析认定,为全部古树建立档案,详细记载古树的树龄、树貌、位置、立地条件和现状等, 并在现场设立明显标志,为全市155株古树建立了电子户口,全部进行了GPS定位,分布在广场、公园、街道、学校、医院等地,最年长的一棵古榆树已有170余年树龄,其周长400余厘米。

一城扎兰人,呵护一片绿。修路让开古树修,建楼绕着古树建,笔直的院墙可以因树“打弯”,新建的小区必须栽树, 在这座城市里已是寻常的事。

绿色是扎兰屯的底色,生态是扎兰屯的潜力。多年来,扎兰屯市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据统计,“十三五”以来,该市完成防护林工程5.85 万亩,封山育林8.4万亩,重点区域绿化3.83万亩,造林补贴试点5000亩,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2000亩,全民义务植树2.04万亩,实现已垦林地清退8.28万亩、恢复植被4.2万亩,草原植被盖度由74%提高到84%,森林覆盖率达到70.04%。目前该市已形成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城市建设格局。

扎兰屯市保护古树就像照顾老人和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同样,该市在各项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牢牢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形成了绿色农业、循环工业、全域旅游、立体商贸、新型城乡、创新动能“六大新体系”,切实让高质量发展成为绿色崛起的主旋律。

评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称为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坚守文化本根、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优势,特别在今年抗疫斗争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自信更彰显了显著优势。

扎兰屯隶属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多民族融合的发展力量,彰显了一座北方小城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在实现小康路途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强大信心。扎兰屯市文物保护与利用实践启示我们,对待文物,保护与利用其实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实现保护与利用相统一,唯有保持文化传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文化创造文化,以创新推动转化,才能不断铸造更多灿烂,助力呼伦贝尔实现更大发展。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