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中华鲎图片

中华鲎图片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活着这样一种奇特的生物,它有一条细长的尾巴,身体扁扁的,还长着坚硬的刺,就像披着厚厚的铠甲,这就是中国鲎(hòu,音同“候”),下面我们来走进中国鲎。

认识中国鲎中国鲎又名中华鲎、三棘鲎、三刺鲎、东方鲎、小海鲎、两公婆,身体为青褐色或黑褐色,成年的中国鲎体长约60厘米,体重在3-5千克,一般雄鲎的体形比雌鲎要小,鲎有四只眼睛,其中有两只是复眼,头胸甲前端有两只小眼睛,只用来感知亮度,当然也有专家说它们有十只眼,除了复眼外,其余眼睛都用来感光。头胸甲呈马蹄形,腹部则是六角形,腹部两侧有棘刺,尾部有一根根长长的尾剑,形状上有点像螃蟹,但比蟹要大。

它们喜欢生活在浅海地区,常常在沙质的海底活动,肉食动物,主要吃环节动物(如沙蚕)和软体动物,有时候食物少的时候,也会吃一些海藻,换换口味。吃东西的时候,它们是先用螯肢把食物送到口部,再用颚肢摩擦,咀嚼后送入口内。

鲎在世界上还有四个兄弟姐妹:美洲鲎、中国鲎、南方鲎、圆尾鲎,其余都已经绝种,而中国鲎则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有学问的鱼“鲎”上半部分同“学”,下半部分是“鱼”,所以有的地方把鲎叫做“有学问的鱼”。在我国,关于中国鲎的记载由来已久,宋罗愿撰写的《尔雅·翼》中就有“雌常负雄,虽风涛终不解,故号鱼媚。失雄则不能独活,渔者取之必取双,故吴都赋云乘鲎鼋鼍”的记载,描述了繁殖季节,中国鲎借高潮上岸产卵时,雌雄交配的场景。明代的《三才图会》中记载:“鲎善候风故其音如似”,也就是说鲎因为善于候风,所以把这种海洋生物“鲎”这个字的音读为“候”,但它的配图却与现在的鲎有出入,其实它形容的是繁殖季节的鲎,一双一对的上岸产卵,其实画中描绘的就是鲎的重要属性。

海洋的活化石鲎是远古生物,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鲎化石发现于加拿大的马尼托巴湖,被命名为“Lunataspis aurora”,意思是“黎明之新月盾”,用以描述新化石的形状,它来自4亿4500万年的奥陶纪,与三叶虫是同一期纪的动物,也就是说:至少在4.45亿年前,在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鲎的祖先就已经在地球生活了。

亿万年过去了,恐龙都灭绝了,为什么中国鲎还能存活下来呢,而且它们从出现到现在,外形变化很小。据科学家研究,这得益于它们的身体结构,它们一直生活在近海岸或滨海湿地等栖息地,没有周边环境的巨变,它们独特的身体特征让它们在栖息地中一直都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鲎从幼体到成年会很好的保护自己,繁殖季节,中国鲎从深海游到近海潮间带的沙滩上,雌雄聚在一起,挖坑产卵,当潮水退去,埋在沙里的受精卵就不会在水里,躲避了水生捕食动物,而且他们挖坑的深度也很有讲究,一般在6-11厘米深,确保幼鲎既不会因太深缺氧而死去,也不会因为太浅干燥而无法孵化。等到幼鲎安全渡过幼体期,它们会赶在寒冬来临前扎进土里,以沙蚕或者贝类为食,既温暖过冬,又能躲避敌人。成年后,中国鲎的铠甲变得厚实,可轻松抵御外来的侵略。同时它们有个特殊的肝盲囊,这是它们的消化和吸收器官,一般有1-2对,这也是它们能很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法宝”。

台湾鲎保育专家陈章波教授在《鲎的史诗》中总结了中国鲎的七中“忍术”:一是土遁:周边环境温度太高或太低,它们会钻进泥沙或爬进水较深处来维持体温;二是耐毒:能耐受重金属毒性;三是巨化:小鲎天敌不少,但成年后,一般动物无法吞食它们;四是夜视力:复眼的特殊构造能让它们在夜间看清影像,其余眼镜用来感光;五是铁布衫:头胸甲、腹甲和剑尾非常坚硬,如同铠甲,成年鲎基本没有天敌;六是龟息大法:常年生活在水底,适应了缺氧环境,成功躲过了几次大灭绝时期的极端环境变化;七是广盐术:咸淡皆宜,既可以生活在很咸的海水中,也可以生活在低盐的河口。

鲎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让它们练就了一身的本领,能够克服极端环境带来的生存危机,成为海洋的“活化石”。

长寿的“蓝血怪物”一般的生物,血液都是红色,但是鲎却不同,它们的血液是蓝色,那蓝色的血是怎么形成的呢?所有动物需要靠呼吸氧气维持生命,血液就承担了输送氧气的任务,血液中的铁离子和氧气集合之后,呈现出红色,但中国鲎的血液中没有铁离子,而是富含铜离子,与空气结合后,便呈现出蓝色,所以它们的血液是蓝色。

这种蓝血还有一个神奇的功效,鲎血的变形细胞中含有凝固蛋白原,当细菌内的毒素接触到这种蛋白原时,会使血液迅速凝固,形成一道屏障,阻止了病毒繁殖,也抵御了细菌入侵。

因此,医学上,鲎血制剂被用于快速检测药品和医疗用品是否被细菌感染,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科学家早在1968年就利用鲎血液的这种特殊反应,研制出一种特殊的医用检验试剂——“鲎试剂”,这种试剂是当前世界最灵敏高效的细菌内毒素验证手段,目前没有比它更优的替代品。

濒危的中国鲎曾经,中国鲎遍布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从浙江到海南广泛分布着野生中国鲎,数量巨大。但随着鲎试剂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我国境内的鲎身价便迅速攀升。中国鲎作为中国数量最丰富的鲎种,在四种鲎中体格最大,血量更多,取血也更容易,成为了鲎试剂产业中的“宠儿”。

据调查,在过去数十年间,中国鲎数量呈指数下滑,广西北部湾中国鲎的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60万至70万对,骤降为2010年左右的约30万对,到现在的濒危。这中间的元凶就是人类的过度捕捞。

2019年3月,中国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里的等级从原本的数据缺乏(DD),更新为濒危(EN)。

结语中国鲎在地球上存活了亿万年,但短短30年间,中国鲎却因为人类的“贪婪”,急剧减少,正面临着灭绝。为了保护中国鲎,我们国家已经规范了试剂行业对鲎的使用,对鲎的合法利用设定了审批许可制度,任何捕捞、出售、驯养繁殖行为都需得到官方的审批许可证才可为,但受利益驱使,中国鲎的交易仍然存在黑色地带,状况不容乐观。有科学家表示,目前野生中国鲎的数量甚至比大熊猫还要少,已经被称为“海洋大熊猫”。

鲎资源已经在枯竭的边缘,急需我们行动起来,每年的七夕节已经被列为“海峡两岸鲎保育日”,而且经呼吁,福建、广西、海南、广东等地部分餐饮店响应号召,拒售、拒食中国鲎。

鲎不是鱼类,是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属于属肢口纲,剑尾目,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