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库

契丹族(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契丹族(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初期以畜牧业为主,到辽代中叶以后主要为半农半牧。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辽亡前的保大四年(1124年),辽宗室耶律大石称王,并迁徙西域,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契丹人髡发,服装的主要特点是窄袖、短衣、著靴、左衽、佩蹀躞带。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行营称为捺钵。随着辽朝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

概述图片来源:

想要了解更多“契丹族(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信息,请点击:契丹族(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