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派樱格物。这四句格言(又称四句教)出自《传习录》卷下钱德洪录篇。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有三个: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
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茄羡掘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的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格物四句话解析
善恶说是应当说是一种假设,如果说人性是善的,那么再恶的人也可以原谅。如果说是恶的,那么人就需要严格管理,遏制恶行的出现。心的本体是无善恶之分的,但人毕竟是活物,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当有所选择时,念头必然会动。这动的念头就是意,就是思想、思维等心理活动。
我们一般看待问题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的,对自己有利的就以为是善的,对自己不利的就认为是恶的,而事实往往出入很大,因此,王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良知是符合天理的,人心有公平的天理才有良知,有良知才能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颤核是价值观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