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库

钱塘江的历史

文化渊源

钱塘江是吴越分野之地,其中杭州位于钱塘江南北两岸,可称“吴越并载之”。有相关证据表明,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杭州萧山,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吴越文化是钱塘江文化的根基和母体。吴越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特征为钱塘江文化的发展打下深刻烙印。钱塘江文化先天秉承了吴越文化的气质。

在钱塘江流域广大的区域内还分布着良渚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等多个区域文化。他们千姿百态,具有明显山水地域色彩,极富文化特色。作为玉文化的代表的良渚文化历史悠远,其“祥和、图腾”的特点,为其增添了厚重而朴实的色调。

南宋文化中的“世俗化、市井化”特色,与江河渡头结合,便有了如七堡茶馆、笕桥老街的风韵;西湖文化“精致、和谐”的特征也融进了钱塘江文化,诞生了《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巨作;运河咿呀的摇撸声与放排人的山歌共鸣。

这些无不对钱塘江文化起着有益的补充和借鉴。钱塘江文化继承了良渚文化和南宋文化的特色,在迟谨戚与西湖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共融中又有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更具“大气、开放”的特质。 

钱塘江码陵流域名人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钱塘江流域涌现出科学家王充、文学家王国维、历史人物孙权、陈硕真、当代画家叶浅予、作家郁达夫、革命文艺家夏衍等晌蔽。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尽显钱塘江山水的魅力。历代无数名人游历钱塘江山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弄潮儿一词,本是宋代钱塘江涨潮时,对“浮潮头而戏弄”者的昵称。弄潮儿指的就是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钱江潮闻名天下,弄潮儿勇搏激流、拼搏进取的精神逐步演化出 “弄潮儿”精神。“竞奔不息,永立潮头”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钱塘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钱塘江的历史

扩展资料:

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其流域是越国和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占省域面积的一半以上。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2万千瓦特。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钱塘江其正源(北源)新安江出自安徽省徽州地区休宁县青芝埭尖,进入浙江后经过淳安县,在建德市梅城镇会合钱塘江的南源兰江。南源兰江各段分别称为马金溪、常山港、衢江、兰江。两江汇合后称富春江,又流经桐庐县、富阳区至杭州市区,杭州以下始称钱塘江,此后为萧山区、海宁市、上虞区等的界河,在海盐县与慈溪市之间注入杭州湾。曹娥江被认为是钱塘江最后一个大支流。

钱塘江的主要支流有兰江-衢江、分水江、浦阳江及曹娥江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钱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