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出自初中课本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释: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念,想。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水生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耳:罢了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橘猛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枣乎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圆岩桥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相关文章
-
毒后驾驶的驾驶者一律如何处理
2023-04-08 00:24 阅读(563)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哪首诗?
2023-04-07 22:42 阅读(613) -
新还珠格格之人儿何处归大结局剧情
2023-04-03 01:22 阅读(680)
1 运输危险品如何处罚
616 阅读
2 因父母闹离婚,浙江22岁小伙酒后跳河,此事最终是如何处理的?
604 阅读
3 酒驾如何处罚
558 阅读
4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什么意思?
591 阅读
5 妈妈和奶奶经常发生不愉快,该如何处理?
571 阅读